‘AI+人’访谈录 | 四秩编程路,爱折腾的匠人梦

文摘   2024-06-15 14:59   北京  

本已到游山玩水的年龄,却凭一己之力,在两个月时间内码下一万八千行代码,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之旅。这就是55岁的连续IT创业者,TDengine创始人与核心开发,自带聚光灯&BGM的半百少年陶建辉。

在创业的道路上,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挑战。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后来的公司被收购,再到重新出发创立新的公司,他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在涛思数据这个新的舞台上,他看到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决定利用自己的技术积累,为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不仅是对主人公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每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折腾的创业者的致敬。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方向,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编程之路,共同追寻属于自己的匠人梦。


四十载编程路:代码的旅途


🔎折腾,恐怕会是我人生中的重要关键词

我是一个老程序员。1984年邓小平有个题词:电脑从娃娃抓起,不久后,我所在的中学便迎来了共青团中央赠送的六台电脑(Laser 310),于是,我开始了对Basic语言的探索,敲下了人生中的第一行代码,后来学校的统分系统就用我自己写的程序来统计总成绩排名。或许那一刻,我与代码的缘分已然开启。

总会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前辈们怀旧文中的一代神机,Laser 310

“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人生里总有一部分岁月,要被磨耗于搞清楚这件事情,无非有人觉醒自困境,有人自省于顺境。

怀揣着对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敬仰,大学我选择了物理学作为我的专业,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深造。然后,在接触计算机和编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感兴趣,对编程的热爱远超过对物理专业的热爱。在大学三年级至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幸运地踏入了高分子系的LB膜实验室。在那里,我参与了一个重要的项目——LB膜天平的研发。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搞定了这款硬软件一体化的作品,个中酸楚一言难尽,成就感却也是满满爆棚。时至今日,当我再次回到材料系高分子LB膜实验室,看到那些依然忙碌的天平,电路板上面还印着我(Tao Jianhui)的名字,也镌刻着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LB膜天平,界面显示着陶建辉姓名的拼音,版本号定格于1992年2月

30多年前,我在中国科大的何平笙老师、李春娥老师一直向学生们灌输一个理念:“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自己研制的仪器做出来的。”这句话一直提醒着我,要靠自己的底层建设奠基自己的上层体系,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后来,我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继续我的天文物理研究。然而,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虽然物理学的研究如同星辰般璀璨,但就业前景却如同夜空般深邃而遥远。与此同时,美国的IT产业却如同烈火般蓬勃发展,各大厂纷纷抛出橄榄枝,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在权衡利弊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博士学位的攻读,投身IT行业,一波三折,最终折腾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职业程序员。

成功,这字眼如同晨曦中的迷雾,难以捉摸其真实面目。有人视之为金库的钥匙,有人则将其视为权杖的顶端。但在我眼中,成功的实质并不重要,真正珍贵的,是那追逐理想、梦想的旅程。我,一个连续创业者,一直持续在折腾。从08年开始创办和信,产品技术相当领先,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并没有做得很大,最终抱憾被联发科收购。但是,这个折腾给我却带来了很大好处,就是让我心态更加坚强。后来我又重新创立了快乐妈咪,一家做母婴类智能硬件和平台的公司。当时觉得智能手机已经足够普及,我想用智能手机来改造所有的电子设备,包括医疗设备,因此我就用智能手机来做智能硬件。虽然快乐妈咪曾运用一些互联网营销方法掀起一阵营销热浪,但是孕期产品需求周期太短,这家公司最后同样被收购。

快乐妈咪一炮而红的营销案例,在美国时代广场刊登

人生,便是要不断地折腾,如同行走在无尽的旅途中。快乐妈咪被收购之后,本可退休;但是休息了半年之后发现,退休是世上最无聊的。于是,在走访多个物联网项目后,我从技术者的角度看到了物联网行业底层数据的共同需求,决定开启人生第三次创业——TDengine:一个人,连续两个月,每天12个小时,书写一万八千行代码,打造一个高效的时序数据存储引擎,并自证其数据模型能将数据插入、查询速度提高十倍以上。我相信时序数据的领域是值得我深入耕耘的疆土,我将投身于此,Leave a dent in the world。

黄山之美,固然令人陶醉,但人生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追寻更多的风景,桂林的山水、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大峡谷的壮阔,都是等待我们去探索的未知。


涛思之舞:数据浪潮中的创业诗篇


🔎埃隆·马斯克:“如果你有些事觉得十分重要,哪怕几乎不可能发生,也要努力去证明它。”


2016 年第二家创业公司被收购后,我一边和诸多投资、创业的朋友聊,一边研究很多项目,期间,看到了两个很大的机会:2016 年3月AlphaGo正式打败韩国选手李世石,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热潮。人工智能热潮中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它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同时我还看到新能源的蓬勃兴起,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储能,把整个能源结构完全改变,而且整个电网变成了一个分布式的电网,在这种场景下,需要对电网以及各种发电设备,包括风能、太阳能、光储能产生的时序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

基于这两个场景,我认为需要有一个极为高效的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之后发现,市场上已有的工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用户体验一般,或者是效率不够,或者扩展能力不强。我看好这个赛道,于是在2016年底决定第三次创业,于2017 年 5 月份正式成立涛思数据。

创办之初,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技术的挑战。

TDengine作为一款底层软件,跟应用软件的开发相当不一样,因此招到能够写底层代码做数据库的人很困难,我自己以前也不做数据库,特别是从2008年自己创业开始,虽然产品的核心代码都是自己写的,比如和信的推送引擎、快乐妈咪的胎心计算,但我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一线作战,因此已经很难说自己是研发高手。但近40年的“码龄”经验和持续创业的项目经历让我坚信,一切不是问题。几天时间,就把自己以前熟悉的vim, cscope, gdb, valgrind这些工具再捡起来。本想用时髦的Go语言来开发,但一想世界上最有名的数据库都是C语言写的,自己又是一个久经考验的C语言程序员,因此最后还是决定用C语言来开发。

决定之后,我正式开始上阵写代码。持续两个月时间,每天平均工作12个小时,写下了一万八千行代码。通过基本的对比测试,证明了我创新的设计能完胜市场现有的产品。

做底层软件开发,人多没用,而且创业公司更需要十倍程序员,因此对选人极其严格。最开始的一年半,团队规模一直很小,我到处见人,终于网箩了几个编程相当不错的人,包括胜亮、洪泽两位科大师弟,计算所毕业的廖博士,他们后来都成了我们的联合创始人。我们4个程序员,夜以继日的写程序、debug,外加两度创业老搭档王婧负责所有非研发的工作。

2017年底涛思数据团队合影

经过三年的成长,团队由最初的5 人,增加到十几人。小团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一个人要担很多的角色,我们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婧,最开始既负责财务、人事、行政,还负责我们的市场推广,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包括我们的研发,每人都指定负责两个客户,所有人都是一个多面手,这对于创业公司,对于公司的成长极其关键。现在公司已接近 100 人,边界也越来越清晰,研发团队(引擎组、应用组、云服务组)、测试、交付、市场、销售以及人力和财务团队也都健全起来,稳扎稳打。

2019年底涛思数据团队合影

现在回过头来看,TDengine的技术开发难度,远超我当初的预期。虽然产品易用性不错,性能也卓越超群,但稳定性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抱着产品不稳定公司就要关门的信条,抱着死啃技术硬骨头的决心,我和团队把TDengine重构了多次。

由于总要处理各种棘手的技术难题,比如内存泄露、内存overwrite等等,我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2020年整个疫情期间,我为TDengine递交了近200个PR,解了太多的BUG,而且写下多篇内部技术博客,剖析各种具体技术问题。

就这样,我在半百的年龄,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迎来了自己技术水平的巅峰。

解决了人的问题,第二个挑战来自推广。

好产品,还需要好的推广。作为一种底层软件,市场推广也是极其之难,尤其对于数据库,很多人他是不愿意换的,切换成本极高,怎么能让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尽快用上TDengine,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决定将核心代码完全开源。

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2019年7月,我们将 TDengine代码全部开源,没想到这一招又做对了,迎来了公司的高速发展。

决定将TDengine开源之前,涛思数据团队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整理代码,编写文档,目的就是不想让它过于难看,被人诟病。不开源的话,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动力去做,因为用户是看不见的。2019年底启动TDengine 2.0的开发,就是想让TDengine的设计与代码更加优雅,结构更加清晰,让其他程序员看的时候,能享受到一种快乐和美感。我也曾向非研发同事展示过TDengine的代码,毫无技术背景的他们,竟然也能看懂一段代码的大致逻辑。这一切都得益于开源,TDengine的每一行代码都是抱着“这是我自己的作品” 、“这是要给全球开发者展示”的想法敲下的。

开源的效果,远超预期。在GitHub全球趋势排行榜上,TDengine曾多日雄踞榜首。TDengine在GitHub上的star数已经超过22K,全球运行的 TDengine 实例数超过 552.0k,用户遍布全球。

TDengine的GitHub页面

每天看到这些数字,我都是兴奋不已,因为说明自己写的程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日没夜的debug没有白费。更令我开心的是,在销售团队的努力下,虽然代码开源,销售收入却实现了成倍增长。这让我们得以证明商业的闭环,得以证明Open Core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可行的。

由于开源的成功,我们迅速获得资本的关注。2020年1月,获得GGV纪源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的Pre-A轮投资;2020年4月,又获得GGV、红杉中国的A轮投资;2021年又获得经纬中国、红杉中国、指数资本的4700万美元B轮融资;前后融资总额接近7000万美元。

之后在2022 年云原生版开源,迎来我们下载量的高速增长,到现在我们在全球已经有超过 53 万的安装量,这个数字相当可观,解决了我们市场推广的问题。开源的代码,让大家抛弃偏见,看到一个程序员背后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普遍认为35岁的程序员不再有竞争力,需要做技术管理或转行。细看软件研发,虽然应用在不停地改变,各种新的架构层出不穷,程序员需天天学习新的知识,但其实基本的方法和原理是少有改变的。

2021年的K+峰会,我参加了主会场的Keynote Panel:60、70、80、90的代码人生,作为60后程序员代表,我提到代码是你实力的最好证明,即使我到了80岁,只要还能动弹,也依然能写程序。无论你毕业于清华姚班,还是二本学校,无论你是90后,还是像我这样的60后,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你是科班计算机专业出身,还是我这天体物理专业毕业,无论你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show me the code”。借用左耳朵耗子金句“不学了才是老了”。


拥抱AI,做AI时代的驾驭者


🔎你只要想写、爱写、持续写,巅峰就在下一站


AI现在相当火爆,我们公司跟AI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时序数据存储的数据可以用来做AI的分析。很多 AI的工具可以从我们这里读取出来。随着 AI 的发展,大家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呈指数级的增长,需要更好的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因此,随着 AI 的蓬勃发展,不仅对我们TDengine ,对所有做基础数据、基础设施的企业都是特别利好的消息。

在 AI 的时代,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毫无疑问的要多拥抱AI,无条件的拥抱。我要求各个部门都要多用 AI 的工具,包括编程Copilot、ChatGPT、Perplexity等,甚至做 PPT 都要用到AI,因为只有用 AI才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有人忧虑AI会取代程序员,我却坚信,AI无法替代程序员那独特的灵魂。诚然,简单的代码可以由AI自动生成,如同工匠使用机器打造零件,但这只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而非剥夺了我们的职业。程序员的需求如同深渊,越是深入,越是广阔。好多简单的程序确实可以靠 AI 来自动生成,靠Copilot自动生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汽车行业,原本机械与电子的交融,如今却需要千万行代码的支撑,特斯拉便是明证。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的兴起,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在呼唤更多的程序员加入。

因此,AI并非程序员的终结者,而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它大幅度提升了我们的效率,却也让社会对程序员的需求如同春水般源源不断。所以,程序员们,无需畏惧那所谓的“35岁魔咒”, 你只要想写、爱写、持续写,巅峰就在下一站。


奔跑中觅真我,浮世中沉静心


🔎只有当你远离了键盘,放弃了Coding的战斗,你才真正被这个世界所遗忘。


念大学时,我对摄影的热爱如同烈火般炽热,然而,创业的征途上,曾经深爱的摄影,渐渐被忙碌的日程所埋没。然而,生活的转机总是出其不意,我在忙碌的间隙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爱好——跑步。

奔跑在世界各地
从二零一六年起,我开始踏上这条跑步的征途。以前的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长跑,更未料到,自己会在48岁的年纪爱上跑步。但是现在,每周我都会抽出四至五次的时间,与这十公里的距离进行较量。如今,即便是半程马拉松,对我来说也不过是一场寻常的挑战。

除了跑步,我还有一种独特的静心方式。在喧嚣的世界里,有时我会感到心浮气躁,尤其在外面天天参加各种活动就会让人很浮躁,我特别想静下心的时候debug,一旦有个bug,我可以坐在办公室或书桌前,几个小时不动来解决。

我的儿子钟爱击剑,教练Miller曾对他说:“Scores don't determine if you lose or not, you do. Throwing down your sword and mask is true defeat。”同样,作为程序员,无论年龄大小、技能高低,只要你仍然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你便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陶建辉爱人陈颍的精彩手绘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原理与方法的突破如同蜗牛爬行,缓慢而坚定。对于程序员而言,只要掌握了IT技术的精髓,拥有一颗热爱编程的心,年龄便不再是束缚。你的每一行代码,都如同种子般播撒在知识的田野上,终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END





2024最值得关注的软件研发峰会

报名火热进行中!


K+全球软件研发行业创新峰会旨在发现全球软件研发领域的创新工程和杰出团队,整合国际前沿技术实践,构建行业案例研究智库,通过软件研发技术的创新融合,帮助中国企业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届时,陶建辉将作为演讲嘉宾带来主题演讲。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峰会详情!






福利门票大放送
本届峰会首次设立“ESG与可持续发展、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数据资产创新、数据治理工程专题
扫码申请即可有机会获得专场体验门票!



往期回顾



01.‘AI+人’访谈录 | 以热爱之心,演绎热辣滚烫的职场人生


02.‘AI+人’访谈录 | 曲径通幽 老刘与AI的不解之缘


03.‘AI+人’访谈录 | 四十岁技术人的高光与低谷


04.‘AI+人’访谈录 | 技术人从后台走向前台的心路旅程


点这里↓↓↓记得关注标星哦~





中智凯灵
中智凯灵(KeyLink)是国内领先的专业数字人才发展平台,面向科技研发型企业和组织提供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专属成长地图,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 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