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拉.吉尔伯格去世的消息最早是从在海外做女性研究的学生朋友圈看到的,后来国内做过她与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依旧疯狂》的编辑也发来消息,再后来是刘利(前书店、出版从业者,现成都在地文化活动策划人、主持人)也提到,前段时间我们约好做《依旧疯狂》读书会,他筹备了2个多月:找搭档、看书、看视频、听播客……我特别喜欢且欣赏为一件事做万全准备的状态,我发现身边好些人包括我自己几乎都这样。
桑德拉.吉尔伯特
输入后再输出,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整理、巩固的内化过程。所以常常有人说“你看她/他是怎么做到侃侃而谈的?”没有一蹴而就,全是功夫在看不见的地方。
《依然疯狂》到底是本什么书?我其实不止一次用几句话概括:
1.系统记录美国新现代女性作家、创作者群像的入门科普书,可以先对那个迷人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所在的时代整体做个概括性了解,再深入其中某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个体进行深入了解和阅读。
2.它是一本小红书发贴素材库,边写爆款贴边学习,很符合主流世界对工具运用的需求。这当然是我营销书籍的话术,而很管用,这个时代需要内容更需要内容变现的流量。
先说一下这本书序言里谈到的几个可能年轻的女性主义者感兴趣的点吧:
一、美国到底经历了几波女性主义?
这个问题,不同的女性主义者有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说法是有三波:第一波自1848年塞尼卡福尔斯会议始,到1920年第19修正案赋予女性投票权止;第二波自20世纪50年代始,到本世纪初;第三波自2014年全美范围内对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占领内阁的反抗,随着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的ME TOO运动,至今,被称作“后女性主义”。
第二种说法是两波,把上一种说法中的二三波归纳为第二波。书中两位作者的观点是后者。
二、现在我们经历的时代文化环境进步了吗?
面对“我们已经走得远了,教授!我们打破了玻璃天花板!我们无所不能!我们在主动出击,文化环境在改变!”类似的声音,我们真的有思考是如此吗?那为什么我们个体的体感依然觉得困在不同女性个体身上的桎梏依然存在?我们依然感到疯狂呢?
当然,这里的疯狂不是指病理学上的躁狂、癫狂行为,而是指一种存在于女性共同生命体中的愤怒,一种被激怒、感到困惑,并渴望反抗的情绪。
三、你们知道国人眼中的顶流教育——美国常春藤盟校耶鲁是哪一年开始招收女性本科生的吗?知道美国众议院的健身房是哪一年正式对女性开放吗?游泳池又是哪一年呢?以及美国参议院又是哪一年才有第一位没有政治裙带关系的女性候选人?参议院的淋浴间是哪一年向女参议院开放的?
对,你当然可以说美国的事儿与我国女性无关。不,全世界的女性都在遭遇不能说一模一样但相似度极高的困境。我们争取的不过是“人权也是女性权利,女性权利也是人权”。
另外,我也特别欣赏两位女性作者对几次美国大选的关注,她们在序言中藉由希拉里的故事,写下“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取得成功,社会却斥责我们的成功。我们被催着步入婚姻,婚姻却会阻碍我们的志向。老师教我们要实现自身理想,社会却指引我们支持丈夫的目标。我们决心要做真实的自己,不化妆也不讨好这个世界,社会却指引我们要多加粉饰,多打扮,好好打扮。经历’性别歧视和厌女症’时,我们只能咬紧嘴唇,克制自己的愤怒——然后竞选领导岗位、竞选编委会成员、竞选CEO、竞选美国总统。”
【以下是昨晚为读书会写下的文字】
【好书推荐】
作者:[美]桑德拉·吉尔伯特,[美]苏珊·古芭
译者:张艳、许敏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End-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B站:上海浦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