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星|王裕言,由贺婧推荐

文摘   文化   2024-09-04 12:00   上海  

眩晕感
Syncope

在影像泛殇的表象之下,这些作品自然地启动了人与图像、与影像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种连接,即依赖着身临其境的肉身经验,以及,以感官变化为基本标记的时间性体验。


王裕言《One Thousand and One Attempts To Be an Ocean》
2020年,录像装置,11分30秒
全文图片鸣谢艺术家

王裕言 

推荐人:贺婧


作为艺术家和导演,王裕言是典型的影像时代的作者。她对故事的“发生”比对故事本身更感兴趣;她关注语言生成之时絮絮喃喃的残破肌理,而不是它们呈现出的一种精巧叙述时的产品面貌;她和她的作品之间展现出一种无间的沉浸式关系:在无限循环的影像巨流之中,艺术家是反思者也是沉迷者,浸入其中的体验为其创作提供了一种真实的前提

然而,如果仅仅是在创作中收集这些日常影像的肌理,或是在影片中制造出与当下的影像生活互为同频的节奏感,依然只是一种模仿(mimesis)——内容性的或者风格化的,其本质与古典艺术家的一帧风景油画并无太大区别。因此对王裕言来说,真正的难题,也是她全部作品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构建一种剪辑的逻辑,以便于在生活的影像和创作的影像之间制造出一种同频震动下的错时性(anachronistic)噪音,在人们熟悉的感官经验中启动陌生感,在丝滑的影像生活表面“剪”开一个裂口。如此一来,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制造的催眠术就不可能彻底生效。艺术家努力尝试着在那种人人都无比熟悉的影像帧节的快闪变化与无限循环的感官刺激中辟出一条窄道。这条通道,几乎就是她的工作得以展开的整个场域。

王裕言《All Movements Should Kill the Wind》
2019年,影像,12分20秒

在王裕言的影像作品中,我们看到“剪辑”已经成为影像时代的一种自然语言,而非技术语言;或者说,无论是这种手法所呈现出来的叙事逻辑还是感官效果,都是不需要“翻译”的。在她近几年颇具代表性的《Green Gray Black Brown》(2024)、《One Thousand and One Attemps To Be An Ocean》(2020)和《The Devil in the Details》(2019)这些作品中,此种将“图像工业领域的回收材料”转化为种种平淡又怪异、似曾相识又前所未见的影像实体的能力逐渐丰厚起来。她的剪辑逻辑本身具备了一种识别度。这不仅仅在于这种剪辑在最终的创作影像和她四处“寻”得的生活影像之间制造出了错位-重影的眩晕感,更在于观众能够从其成“型”的影像作品中感受到某种雕塑性的力量。图像、声音、音乐固然是这些影像的主要构成素材,然而它们的重新组合与变异却构成了一种专属于影像的触觉。或许因为艺术家故意将她的剪辑动作裸露在了影像与影像的转换之间,这些作品展现出了一种被外在力量予以强力干预和“造型”的特征、一种能够穿越屏幕而打开观者感官的知觉能力。在影像泛滥的表象之下,这些作品自然地启动了人与图像、与影像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种连接,即依赖着身临其境的肉身经验,以及,以感官变化为基本标记的时间性体验。它们出其不意地,在影像工业的日常黑洞中制造出新的晕眩。

王裕言,1989年出生于中国,目前生活在巴黎,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巴黎国立美术学院、Le Fresnoy法国当代视听艺术创作中心和高等艺术研究院。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和多学科艺术家,王裕言在作品中探讨了图像创作在媒介、表征及注意力经济作用下受到的影响。


贺婧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现任教于清华大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视阈下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的出版、策展和批评写作。
✦ 本文收录于《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秋季刊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年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

艺术世界 ArtReview
全球领先艺术媒体ArtReview(est.1949)中文版杂志信息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