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满是补丁的毛毯,他盖了49年

时事   2024-12-08 14:40   湖北  
一条满是补丁的旧毛毯,
开国中将王必成
盖了整整49年。
一名将军为何对一条旧毛毯
如此“恋恋不舍”呢?

近日,
长江日报与湖北省档案馆
联合摄制的
《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
微纪录片第二季主创团队
赴上海采访
王必成中将之女王苏炎。

年过八旬的老人分享了
父亲与这条毛毯的故事,
回顾了将军
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

一条旧毛毯盖了大半辈子


这条旧毛毯的故事要从1940年8月说起。当年,新四军在拔除长江北岸靖江东北的孤山镇、西来镇日伪据点时缴获了一条毛毯。王苏炎介绍,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当时新四军一师二纵队九团团长徐绪奎,父亲王必成时任二纵队司令员。战后,这条毛毯就留给徐绪奎使用。

“徐团长是我父亲多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一起参加了长征,又一起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来到新四军,徐团长在1940年9月6日黄桥决战前夕的营溪战斗中光荣牺牲。之后,他的警卫员金山把这条毛毯交给了父亲,父亲含泪收下。从此,这条毛毯跟随他转战大江南北。”王苏炎回忆,尽管之后毛毯有多个破洞,父亲只让修补一下,始终不肯换掉。毛毯的滚边由母亲换了两次,三个大一点的破洞也补上了补丁,另外还有几个小窟窿,家人多次偷偷将这条毛毯换下,都被他“要”了回来。一直到1989年3月将军去世前夕,这条毛毯陪伴了王必成49个春秋。


这条旧毛毯寄托着王必成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也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见证,更是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绵延。王苏炎忆及往昔,“新中国成立后,金山叔叔几次来看望父亲,他们都会聊起这条毯子,有时还拿出来看看。父亲说,‘自从它来到我身边,风吹雨打,南征北战,陪伴我三次横渡长江。我盖着它,就想起徐绪奎同志,想起和我们一起战斗而光荣牺牲了的同志。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过去,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啊!’

从湖北将军之乡走出的“王老虎”


沿着初冬阳光下蜿蜒的公路,《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第二季主创团队来到开国中将王必成的故乡——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村探寻将军足迹。乘马岗是著名的将军之乡,这片红色热土走出了26位开国将军。

小寨村的一处山脚下,仍然保留着王必成的祖屋。百米开外,王必成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静静矗立。从老照片看来,王必成更像一名白面书生,而他却是被誉为“老虎团”的将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鼎鼎大名的“王老虎”。

王必成1912年2月生于麻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4月,17岁的王必成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几年时间就由普通士兵成长为红30军89师副师长。

“老虎团”和“王老虎”的名号是在江南被叫响的。王苏炎介绍,1938年底,在江南抗日前线,父亲担任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当时被称为老二团)团长,率部参加了夜袭新丰车站、句容战斗、东湾战斗、延陵战斗等数十次战斗,连战皆捷,创造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多个“首次”。其中,夜袭新丰车站是新四军的首次夜战,句容战斗是新四军首次攻入敌占县城的战斗。1939年11月8日,王必成统一指挥老二团、新六团和丹阳独立支队,攻击鬼子占领的延陵贺甲村,全歼日军168人,俘敌3人,开创了新四军俘虏日军的先河。此战受到延安总部通电表扬,史称“延陵大捷”。苏南人民自发将王必成所率的老二团叫作“老虎团”,而王必成就被称为“王老虎”。

王苏炎回忆起父亲往昔时常常动情哽咽,“父亲虽然给人文弱书生的印象,但他的军事技术特别好,枪打得很准,手榴弹投得既远又准,马也骑得好,他的一些老战友、部下都这么夸他”。

“歼灭74师,六纵立了大功!


谈及王必成将军战争生涯最难忘的战斗之一,王苏炎说起了孟良崮战役。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虽然重创了敌人,但我军也伤亡惨重,最后撤出了涟水城。“父亲从未打过这样的窝囊仗,对敌74师一直耿耿于怀。他郑重地对粟裕司令说,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六纵。”机会终于来了。1947年5月12日,华东野战军首长陈毅、粟裕决心调集9个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在敌军重兵之中合围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之首的第74师,将其歼灭,以彻底粉碎敌人重点进攻之企图。

王必成中将之女王苏炎。王熠卓 摄


王苏炎说,要完成合围任务,必须有一支“奇兵”,切断74师的退路。父亲率领的六纵担当了这一“奇兵”的角色。第六纵队自鲁南飞兵北上,两天两夜隐蔽行军240多里,于5月14日凌晨提前赶到,并一举攻占垛庄,断敌后路,完成了战役的最后合围,阻击了国民党整编第25师和整编83师的增援。此举后来被粟裕称为“关键一着”。5月16日上午,敌我双方都十分疲劳。在此关键时刻,父亲果断决定将一直养精蓄锐的纵队特务团投入战斗。特务团连夺敌三座高地,最终将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击毙于山洞之中。这场战役六纵共歼敌5700余人。战后陈毅、粟裕表扬说:“歼灭74师,六纵立了大功!”

一个搪瓷杯成为“传家宝”


“父亲戎马一生,两袖清风,对家人要求也十分严格。”王苏炎透露,父亲对家人和子女规定了“五个不准”:不准到秘书办公室翻看文件;不准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不准乘坐公家配给他的汽车;不准搞特殊化;不准铺张浪费。

1960年夏天,王苏炎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女儿把这个喜讯告诉爸爸,王必成把一只自己正在用的搪瓷杯递给王苏炎,说了句“这个你拿去”。王必成曾入朝作战,这个杯子是当时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给他的。“我父亲对子女的爱从不表露在嘴上,而是深藏心中。虽然他没有更多地说什么,但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他对我最好的褒奖,更是在勉励、期望我努力学好科学技术,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这个搪瓷杯伴随王苏炎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辗转多地,最后又回到上海,直到杯底破洞她才恋恋不舍地换掉。王苏炎深情地说:“我把我收藏的父亲留下的所有遗物都捐出去了,唯独他亲手送我的口杯舍不得捐出去,这个传家宝我会一直珍藏在身边。”

父亲留给王苏炎的杯子。王熠卓 摄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和艰苦奋斗换来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忆及前辈英雄事迹,王苏炎十分感慨,“今天的人们一定要珍惜啊,要大力弘扬革命先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文字| 汤华明 叶飞艳 王尹芹

编辑| 喻鑫

校对| 蔡扬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