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政治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扎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举措,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优化整合各类阵地资源,针对草原广阔、居住分散的特点,切合农牧民群众的需要,扎实推进“流动而精彩的文明实践”。全盟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57个,文明实践阵地达到了有形覆盖,初步构建了文明实践为民服务大矩阵。
激活阵地资源,让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使命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的综合体。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面对时代所需、群众所盼,锡林郭勒盟各级宣传部门积极与文体旅游、科技、卫生、教育、生态环保等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一方面吸引各部门各单位加入文明实践阵地,通过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积极打造8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使各方面工作都可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落到最基层;另一方面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当好文明实践“召集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乐于也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全年开展宣传宣讲、群众文体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1.3万余场,覆盖群众近50万人,为基层群众搭建交流、分享、展示、提升的文明实践平台。
打造品牌项目,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文明实践阵地齐备,如何用好是关键。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围绕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怎么干、干什么这个问题,注重发挥文明实践志愿者的主体力量,坚持以项目为牵引,将文明实践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把零散化、碎片化活动用项目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文明实践的实效性、感染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锡林郭勒草原落地生根。三年来,累计培育文明实践项目387个。连续举办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遴选出73个优秀项目,涉及政策宣讲、关爱特殊群体、移风易俗、助力共富、乡村振兴等多个服务领域,其中:“乌兰牧骑+”“红书包”“草原深处连心桥”“金色百灵”“牧民互助服务”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得到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和认可。
坚持群众视角,突出文明实践落地成效。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聚焦群众关切,将文明实践服务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播中启迪群众,在欢乐中活跃群众,在关爱中凝聚群众,在共富中满足群众,因地制宜设计不同活动载体、不同服务项目、不同运行模式,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同汇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矩阵”。据不完全统计,全盟每年有20.2万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学习体验、公益活动等创造条件,拓展普通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庞晓阳)在广袤的乌珠穆沁草原上,“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已悄然走过13个春秋。13年来,它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300余名学子的求学之路,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渴望和对下一代的美好期望。
正在上瑜伽课的阿丽雅,来自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赛罕淖尔嘎查的一个牧民家庭,是“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受益者。大学毕业后,她回乡创办了瑜伽馆,并当选嘎查党支部副书记。提及“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她难掩激动地回忆起嘎查长送奖励金到她家的情景:“当时既惊喜又感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坚定了我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决心。”巴彦胡舒苏木位于西乌珠穆沁旗北部。2011年,在巴彦查干原嘎查党支部书记的提议下,党支部及关工委秉持“守望相助、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党员和牧民自愿捐献适龄母羊,每年将经营所得交由嘎查管理,用以资助困难学生或鼓励新入学的大学生。
在巴彦胡舒苏木巴彦查干嘎查的带动下,巴彦胡舒苏木布日敦、宝力根和赛罕淖尔3个嘎查的党员和牧民纷纷踊跃参与,自愿将适龄母羊捐献出来,作为嘎查的永久性资产,并由捐献者自行经营管理。每到秋季开学时,他们会将母羊经营所得的300元至500元不等的收入,交给“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工程资金的管理人员,统一全额划入“关爱教育助学基金会”账户。多年来,赛罕淖尔、巴彦查干等4个示范嘎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借助集体助学基金,坚定贯彻“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理念,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贴合本地实际、符合地区产业特色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助学新道路。
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赛罕淖尔嘎查开展“一只羊”助学资金发放活动。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壮大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工作网络,实现了创新、突破,并树立了品牌。从2011年至2024年,巴彦胡舒苏木的14个嘎查均实施了“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资助372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达643700元,现拥有基础母羊350只。
项目实施以来,在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文明风气等方面成效显著,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培养出了像阿丽雅这样的好青年。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纷纷加入“一只羊”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奉献爱心,回馈家乡。同时,巴彦胡舒苏木以该项目为切入点,以文明实践志愿者为骨干,强化牧区集体意识,推动形成勤俭持家、助人为乐、邻里和睦等新风尚,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巴彦胡舒苏木赛罕淖尔嘎查“一只羊”助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先后在西乌旗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锡林郭勒盟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小玲子,今天给大妈剪个时髦儿的发型,大妈也想时髦儿一回,哈哈哈……”这是在二连浩特市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剪艺坊理发店“暖心屋”义剪区温馨的一幕。
这样充满欢笑与温馨的场景伴随着二连浩特市的发展与成长,一个个小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虽然不起眼,却承载着口岸无数工作者、奋斗者、居家者之间的奉献与获得,交融与互助。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托“1+8+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人、物、场地资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阵地建设,把文明实践阵地建在群众身边,让志愿服务扎根百姓心中。
二连浩特市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暖心屋”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社区与商户资源,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建“1+6+N”志愿服务品牌,“N”即指“暖心屋”服务网点。本着服务最大化、利益最小化、便民最优化的发展思路,将辖区内包括超市、药店、诊所和“九小行业”等18家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场所纳入到“暖心屋”惠民服务网点中,根据不同商户的服务性质制定差异化的服务内容,联合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义剪、送医送药送物、折扣购物等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暖心屋”建设,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与社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对街边商铺开展考察,选取经营规模较大、较为健全的商铺开展洽谈工作,承诺形成服务—反哺机制,由商铺提供惠民服务,志愿者配合实施,社区补齐服务差价,让商铺既能够实现惠民效能,又能反向带动商铺经济活力。对于纳入“暖心屋”服务网点的商户,根据不同商铺的经营特点,对服务项目进行协商,形成服务项目协议,定期由网格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向居民征求服务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开展表彰、提醒、撤销工作。
二连浩特市东城社区“暖心屋”为居民提供免费超市寄存服务。
据了解,自2022年12月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暖心屋”服务网点建设以来,12家超市、食品店成为周边1200余户家庭的折扣“生活快递员”;4家药店和诊所成为200余家独居老人、残障家庭的免费“家庭医生”;2家理发店已为80周岁老年群体提供免费剪发服务100余次,200余人次低保、残疾人员享受到了打折剪发服务。“星期天课堂”走进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
“老师,假期结束了,别人的假期充满快乐,但对我而言,却只有无尽的心酸。我尝试向妈妈倾诉,原以为能得到一丝安慰,可妈妈却嫌我烦,甚至经常动手打人。即便老师介入调解,回家后一切照旧,毫无改变,我很绝望,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这是一封来自离异家庭的13岁女孩写给老师的信,信中的描述令人痛心和深思。
针对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问题,锡林郭勒盟妇联联动社会组织共同实施“星期天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该项目立足服务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建设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秉承“公益、公开、共建、共享”的宗旨,传播为国教子、依法带娃、科学育娃的理念与知识,破解“五讲”难题,着力推进“温馨驿站”家庭教育“星期天课堂”体系建设,搭建家校社协同、线上线下联动的综合服务平台。确定培训主体,破解“为谁讲”的难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培训主体。课堂创办之初,学员来源于社会上自愿参加的家长,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提供精准的指导服务,经多次协商,与学校德育工作室签约合作,由各学校的德育老师协商选派家长参加培训,并根据家长实际需求匹配课程和讲师。
加强阵地建设,破解“在哪讲”的难题。依托锡林郭勒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每周六上午9:30—11:00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同时,在5所中小学校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不定期走进学校,推广普及科学的婚姻家庭教育理念和先进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校和社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实践和展示的阵地。编制教学大纲,破解“讲什么”的难题。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等不同年龄段的情况,坚持从家庭教育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出发,注重实操,编制《锡林郭勒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大纲》,打造系列课程以及全面性教育、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覆盖各个年龄阶段的家长、教师、学生。
加强团队建设,破解“谁来讲”的难题。面向社会招募专家志愿者讲师,广泛吸收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律师、医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依托社会公益力量,发挥志愿服务精神,采用线上学知识、线下学技能、社区和学校形成实践“三步走”培训模式,培育本土家庭教育师资力量,线上与权威机构合作开展知识类培训,线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课堂授课、个案及团体辅导等实操培训。
挖掘品牌核心力,破解“怎么讲”的难题。坚持挖掘“温馨驿站”品牌核心力,即“四理三同步”(心理、法理、情理、智理“四理”通调,做到答疑解惑与普法宣传同步、疏导情绪与传授技巧同步、调处纠纷与维护权益“三同步”),综合心理、社会、法律、教育等学科,形成主持人讲述案例故事、讲师讲述知识点、导师解析案例、微信群里互动答疑的独特授课模式。
截至目前,已举办家庭教育“星期天课堂”140多期,受益人群8000多人;为150多个家庭开展指导服务800多次;培育家庭教育指导师200多名;开展未成年人困境帮扶、纠纷调处、家校沟通等30多次。该项目荣获锡林郭勒盟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
太仆寺旗宝昌镇五福村在端午节开展“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改变陈旧落后的习俗,树立起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过程中,洗浴问题虽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村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给村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卫生、安全的洗浴环境,近日,太仆寺旗宝昌镇五福村五福“淋”门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对村里的公共浴室进行了隐患排查和日常管护。村民可以三五结伴,带着洗浴用品来洗浴,淋浴后还可以到草原书屋看书、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陈凤花在草原书屋一边翻阅着书籍一边说:“这会儿条件好了,农村有澡堂,再也不用去镇里洗澡啦。洗完澡来这儿看看书、唠唠嗑,还有理发的地方,真是太好了!”
五福村,其名涵盖寿、富、贵、康、德五个方面,饱含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五福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党建+”模式,秉持“服务跟着群众走、项目跟着需求走”原则,实施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将百姓美好愿望转化为五项服务,即“政策宣讲零距离、帮办代办惠民生、孝老敬老传美德、移风易俗树新风、扶贫济困暖人心”等五项惠民活动,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温暖。
五福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说:“村里的老人洗澡很不方便,有的人很长时间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我们村坚持因村制宜,把村里闲置的公共浴室重新整合盘活后,免费向村民开放,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搓澡理发。”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由全国人大机关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广泛动员村两委班子,积极招募志愿者组建五福“淋”门志愿服务队,目前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共有志愿者30余人。五福村充分利用阵地优势,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开展了理论政策宣传、宣讲活动,深入村民家中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引导村民积极践行新理念,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艰苦奋斗,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通过“文明团结超市”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项目,积累文明积分兑换商品,目前共兑换积分7.458万,并在年内开展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和文明乡风培育。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还为农民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帮助村民处理各类事务,截至10月底,共开展帮办代办130余件。此外,自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启动以来,组织扶贫济困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和患病村民,为他们提供帮扶支持和学习用品。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成立文艺团队,定期举办文艺汇演,通过多样化的节目和互动环节,提升演出品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传播移风易俗理念。
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村民日常生活条件,也滋养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村民们一致认为,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真正融入百姓的“柴米油盐”“茶余饭后”,使村内文明理事、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氛围更加浓厚,文明观念明显转变、社会风气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五福“淋”门文明实践项目在锡林郭勒盟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来源:内蒙古日报(图片:均由锡林郭勒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提供)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西乌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