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成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公司更名为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五建筑公司。4月,宋庆荣调出中建一局五公司,刘尔立任公司经理,职工总数达到2197人。
8月30日—31日,中共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第五建筑公司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上届党委工作,部署了今后任务,选举产生了公司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参加局第二次党代会代表。是年,公司积极贯彻“保重点、保竣工、保全优”三保方针,推行以保工期、保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定额工日包干,加强计划、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管理,使重点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全优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名列总公司系统第一,公司基地4号住宅楼获评北京市全优样板工程。公司率先改革用工制度,首次在625所工地使用香河县民工300人。
1982年底,进行全面整顿,包括各个管理系统、各项规章制度的整理修订,岗位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的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笠年11月,整顿工作经中建一局验收合格。
1983年6月,出台《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生产行政的领导,党委对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对工会、共青团、民兵组织的领导,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8月,出台贯彻《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经理的职责,保障经理行使国家规定的职权,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1983年,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按照“国家拿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拿小头”原则,公司对局、工程处对公司实行“双包”责任制,对一线班组实行全优计件包干责任制,对二三线人员普遍建立健全岗位经济责任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全年共完成总产值16561.96万元(其中施工产值14812.12万元);竣工面积为186010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35579元。此三项指标比九二年分别增长77.8%、44.9%和65%。竣工工程优良面积98936平方米,优良率达53.2%;高优面积46610平方米,高优率达25.1%,分别超额40%和15%完成局下达指标;实现利润210万元,是局下达指标的105%。职工人均收入5300元,比九二年人均增加1300元,一年实现公司人均收入三年规划目标。当年,公司评为中建总公司高产值、高效率先进单位,一局全优公司。
1984年,企业改革工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改革领导体制,民主选举了经理,实行了经理“组阁”;工程处主任“组阁”的试点也取得了经验。二是改革分配制度,一线工人全部实行全额计件工资制。推行层层承包效果显著,一线栋号承包面达到31%,劳动生产率达到187%。三是改革承发包制度,公司参加北京市招标投标,中标北京烟厂一期工程;公司同江苏泰兴建筑公司联营,以包工又包料的形式烟厂工程承包给联营工程处。四是改革用工制度,八四年扩大联合力量30%,完成产值1510万元,比八三年增长50.8%;招收280名合同工、临时工充实到各工程处。使公司初步形成以固定工为主体,多种形式同时发展的城乡结合的建筑队伍结构。五是改革管理体制,水电工种下放土建处管理,解决了长期存在专业与土建配合不协调的矛盾;工程处改为承包队的试点初见效果。
1985年,在“整党促进生产”方针指引下,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二处施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一期工程四个大厅提前6个月完工,创全优工程;四处施工的“中丹”医学生物研究生培训中心工程,在京津沪三市青年工程竞赛中两次取得“优质杯”,仅用8个月建成,确保了11月14日丹麦王国贵宾在中国举行的开学剪彩仪式;三处施工在北京市重点工程左家庄供热厂,在局重点工程竞赛中两次夺得“优胜杯”,确保了大使馆区、大饭店和附近居民冬季采暖。这三项重点工程以工期和优质打出了志气、打出了水平、打出了信誉,《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为公司在北京地区首次争得声荧。
△ 1982年建设纺织科学研究院科研大楼
△ 1982年建设中国文联办公楼和活动中心
△ 1982年建设电视工业总局办公楼、展厅、文联综合楼
△ 1983年建设北京左家庄供热厂
△ 1984年建设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 1984年建设贸促会2-5#展览厅
编 辑:李一蕾
审 核:杨亚凯 高增亮
素材来源:公司企业文化部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