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组合成一个车轮,但正因为中间的空无,车轮才有了作用。用泥土制成器皿,正是因为器皿中间的空无,才使其可以盛物。开凿窗户和门,使房屋中有了空无,才使房屋可以居住。因此,“有”提供了便利,而“无”才真正赋予事物功能。
一、本章的智慧与真理性
1. 以“无”为用的哲学洞见
老子通过“车轮”“器皿”和“房屋”三个例子,形象地阐释了“无”在事物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无”的价值:车轮的运转依赖于中心的空无,器皿的用途源于其中的空间,房屋的居住功能则源于门窗的空洞。这表明,事物的真正用途往往取决于“无”的存在。
突破“有”的局限: 世俗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有”的形态,却容易忽略“无”的内在功能。老子提醒我们,只有结合“有”和“无”,才能完整理解事物的本质。
2. 以“无”为用的现实智慧
老子以“无”为核心思想的哲学,不仅具有抽象思辨的意义,还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智慧:
自然与功能的结合:自然界的河流和山谷因空无而存在其功能,如河流的流动性和山谷的容纳性,体现了“无”是自然运作的重要特征。
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互联网和科技领域,“无”代表着虚拟空间和信息流动,如数据存储和信息共享,正是“无”的特性赋予了现代社会创新的可能性。例如,数字空间的价值来自其“无形”特质,为现代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创新。
3. “无”为核心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根基:无之用。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不刻意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制度束缚,让社会按照自然规律运行。这里的“无为”正是对“无”的实践应用:
减少繁政:减少政策和法规的过度繁杂,避免社会秩序因规章过多而僵化或引发反感。
顺应规律:社会和自然都有自身的运行逻辑,过度干涉反而会破坏其平衡。例如,过度计划经济忽略市场规律,反而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
4. 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老子不仅关注“无”的作用,也强调“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
相互依存:“有”是基础,“无”是核心功能所在。车轮需要辐条(“有”),但其转动源于空无;房屋需要墙壁(“有”),但居住价值来自门窗的空间(“无”)。
柔性的力量:老子进一步从“无”中揭示柔性的重要性:看似柔弱的“无”往往蕴含强大的潜力和作用。
二、本章的局限性或有限性
1. 思想的抽象性
老子的“有”和“无”哲学虽充满洞见,但在逻辑和操作性上过于抽象,而主要依赖个人感悟。老子用形象化的例子阐述“无”的作用,但并未明确如何在“有”和“无”之间找到实践的平衡点。这一哲学更多是启发性的,更多依赖个体感悟,容易让人误解为一种空谈。
2. 缺乏超验价值的支撑,难以改变人性 对“有”的执念
老子对“无”的推崇更多基于自然规律,但未能提供超越性的价值观或信仰力量,来帮助人们克服对“有”的执念。在缺乏信仰的物质主义的社会,人性对“有”的执念难以克服地存在,人类天性追求具体的“有形”利益,如财富、权力和地位,而缺乏信仰支撑的老子的“无为用”思想难以纠正这一本性。老子没有进一步探讨“无”的最终目的及其背后的意义体系,导致其哲学容易流于形式上的思辨,而难以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自觉实践。
三、现代意义的补充与反思
1. 平衡“有”与“无”的哲学智慧
老子的“有”和“无”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应用:
对“无”的创新运用:现代社会对“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例如互联网、虚拟经济、信息科技等领域,充分体现了“无”的核心作用。云存储依赖于看似虚无的数字空间,却深刻影响着现实生活。
“有”的补充性:老子的哲学提醒我们,不应忽视“无”的价值,但现代社会需要在“无”中找到“有”的意义。例如,科学技术作为“有”的创造力,为“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支持,同时提升了现实生活质量 。
2. “以无为用”的制度化探索:制度化的“无”智慧
社会治理中的“无”: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减少过度干预,强调灵活性和自治性,让社会自我调节,正是“无”的智慧。例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保障基本规则(“有”)的同时,留出弹性空间(“无”)促进社会创新。
教育中的“无”:老子的“无”思想还可以启发教育领域,让学生在知识传授之外,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正是“无”的智慧在教育中的体现。
3. 灵魂与意义层面的“无”
老子的“无”不仅是功能性的,更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精神的内在力量:
内在的虚静:老子的哲学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宁来自内心的空无,放下执念才能找到心灵的平和。
超越性的补充:如果将“无”与更高的信仰或价值体系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人类的责任,成为思考人类终极意义的重要工具,比如认识到人生的虚无,而不在过度追求物质的拥有或享受,而体察灵魂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总结
《道德经》第十一章以“有”和“无”为主题,揭示了老子对自然规律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哲学智慧和现代启示:老子通过“车轮”“器皿”和“房屋”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无”的核心作用,展现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无”之用的哲学对政治治理有重要启示,无为而治的智慧可以指导现代政策设计,倡导灵活性与弹性管理,例如简政放权、去中心化治理模式。
局限性与不足:老子的哲学过于抽象,未能在具体实践中提供明确指导;未能充分考虑人性的复杂性及对“有”的执念。
通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事物本质的全新视角,其哲学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但需要结合实际加以补充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