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摘   教育   2024-11-19 10:01   陕西  

在学韩愈《师说》一文时,都会给学生讲,本文中心观点就是开篇第一句,即“古之学者必有师”。把这句作为一般文言文句子,可以翻译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但若将这句当作全文中心观点来讲,这样简单翻译,就不能让学生透彻明白韩愈此文的真意了,还需细说一番。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有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古之学者”、“师”和“必有”。

说到“古之学者”,一定会联想到《论语.宪问》篇中的那句话:“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子《集注》引用程子的话解释道:“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知于人也。”这说的是学习目的问题,在儒家看来,古之学者是为己之学,目的在于求“道”,在于修身正己,而不仅仅是为了博取功名。而韩愈生活的中唐时代,“耻学于师”的风尚,则多缘于科举之故,士人学习大都为了考取功名,因而不愿多讲师承,往往耻学于师。因此,古之学者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君子之学,也就批判了当时士人们的“为人之学”的浮躁风气。

第二个关键词是“师”,即为老师。下一句韩愈就对老师的职责做了界定,也就是所谓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他规定教师的三项职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所谓“传道”即传授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为目的。所谓“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所谓“解惑”也就是解决“传道”与“受业”过程中的疑问。三项最主要的是“传道”,“受业”和“解惑”都要贯串“传道”,为“传道”服务。因此,韩愈看来,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道”,弘扬儒家的仁义之道。因此,在韩愈看来,古之学者的求道过程,教师就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个关键词“必有”的含义。“古之学之必有师”的原因,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之外,还有“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一面。韩愈曾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后又任国子监祭酒,通过他的观察和亲身体会,写出了《原性》一文。韩愈的《原性》从天命论出发,论述人性三品,借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权利。他认为人由天命而生,人性也由天命而成,人性三个等级和人性五项道德内容,都本于天命。韩愈的性三品的人性论,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由人性来规定教育的权利,由人性来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人性,韩愈继承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以“仁礼信义智”为内容,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性,应以这“五常”道德教育为主,最好的教本是儒家的“六艺经传”。因此,由“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人性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韩愈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者必有师”这个观点有了充分牢靠的理论依据。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需。

总之,在《师说中》,韩愈认为从师的目的是为学“道”,这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所谓“师说”,就是阐明从师学习的道理,而这道理就是像古之学者一样,为学为己,从师求“道”。这样细说一番,或许学生能对“学习之道”能有更深的体悟吧。    

杏坛涛声
交流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读书写作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