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地震波之魂——S波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16、地震波之魂——S波
16.3 S 波的旋转
16.4 S 波的分裂
16.5 S 波的消失
房子不怕颠,就怕来回晃。
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地震谚语
16.3 S 波的旋转
大S 干过的坏事真是罄竹难书,既有现行还有旧账:烟囱、墓碑、立柱类的建筑都遭受过旋转破坏,扭转角度少则几度多至二三十度(图16-11)。
图16-11 地震波旋转运动的破坏
地震波的旋转,早就知道,但重视不够。既缘于经典胡克(Hooke)定律不完备,没有计入应变的反对称部分,更由于10-5 ~ 10-9rad/s 的旋转变幅太小,致使20 世纪50 年代已建立的旋转运动方程[1]一直被束之高阁。
现今,悬索桥、高架桥、大跨度、跨海隧道越来越多。世界前十名的最高建筑里,半数以上在中国(高度528 ~ 729m),再忽略旋转效应将十分危险。2006 年,国际上成立了旋转地震学专业工作组(IWGoRS),正在大力攻关[2,3]。
需要明确:连续介质的变形,总包含平移运动(translation)和旋转运动(rotation)两项。前者是两点间距变化引起的单元体积的改变,后者是两点间距(如图16-12中的对角线AD)保持不变的转动。
常规地震仪都是速度计,只能测到速度三分量Vx、Vy、Vz(图16-12),再经时间积分给出平移位移量u、v、w,并没有直接测到旋转量ω。地倾斜仪尚能测到一些,比如EW 向倾斜量对应NS 轴向的旋转。
大S 并非纯粹的横向运动,还会发生微单元的旋转,但又绝不是自由空间中的刚体转动!不会出现某个村庄绕着一座高山大转圈的现象。P 波是纯应变波,与旋转无直接关系。已经观测到了SH 波和勒夫波产生的轴向垂直的扭转运动,传播速度与S 波一致[3,4]。在地表层的速度足够低时,地震波的旋转效应很大,有可能是导致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因素[5,6]。
图16-12 地震观测和旋转变形
利用地倾斜资料, 揭示了2017 年四川九寨沟Ms7.0 地震的旋转场[7], 旋转效应集中在震中附近约150km 范围内, 主要分布在近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区域(图16-13)。
图16-13 地面旋转图像[7],(a)和(b)分别是旋转的EW 和NS 分量
16.4 S 波的分裂
◆ 地震预测
20 世纪70 年代发现的S 波分裂,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进展。英国学者S Crampin于1981 年建立了物理模型。
S 波入射到一个排列规则的裂隙(即各向异性)区,会分裂成顺着裂隙方向偏振的快波SH 和一个垂直于裂隙方向的慢波SV(图16-14),类似于光学中的双折射。裂隙密集度越高,快慢波的时间差Δt 越大、应力水平越高。S 波分裂的测定简单、分辨好,物理基础扎实。
根据冰岛台的S 波分裂,Crampin 曾在1999 年成功地预测了一次冰岛5.0 级地震。
前5 次的3.5 ~ 5.1 级地震前的S 波分裂有个特点[8]:快慢波的时差Δt 线性加大,临震前降低(图16-15)。这可能是应力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微裂隙向发震断层面簇集而导致的应力松弛。
图16-14 在微裂隙岩石中的S 波分裂
图16-15 S 波分裂的时间延迟在地震和火山喷发前的变化
1998 年10 月27—29 日他们向冰岛气象局发出了预测意见。当年11 月13 日在震中距2km 处,罕见地发生了一次5.0 级地震。还发现,世界上有14 次1.7 ~ 7.7级地震和3 次火山喷发前也存在类似现象[9]。
◆ SKS 分裂的空间变化
从震源出发的S 波会在路途中出现振动性质的转换。比如SKS 震相,它两次通过核幔边界,先从S 波转换成P 波,再从P 波转换成S 波(图16-16)。
图16-16 SKS 波分裂的空间变化
由于S 波携带的震源区的各向异性会在液态外核段(这里只存在P 波)完全消失,而下地幔又是各向同性的,故而接收区的记录里通常仅有SV 分量。一旦在观测中发现了SH 分量,说明S 波在接收区的上地幔部分肯定发生过分裂,从而可确定深部橄榄石的晶格优势方位、板块运动和深部力学状态。
有一些接收区台站的下方也会存在S 波未分裂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利用该台附近的参考台站,由参考台记录到直达S 波的分裂,进而揭示出震源区的各向异性,而且是全球不同深度的各向异性信息(图16-16)。
此类研究,是当下一个热点课题。
16.5 S 波的消失
◆ 液体不能传播S 波
水是液体,液体的剪切模量是零,不承受和传递剪切应力,也就没有S 波。因此,海里的船舶会免遭地震破坏,亦无海啸吞噬之患(图16-17)。水下通信和海洋勘探,只能用纵波P(即声呐)。
这个好机会,人类当然要抓住了!
1. 发现地核结构
1914 年,德国犹太裔专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在震中距大于103°(1 度约为110km)的地方就再也记录不到S 波了,而且直达P 波也进入影区,射线最低点在2 900km 深处。这说明,在这个深度以下存在液态地核,该界面被命名为G(图16-18)。当时,古登堡才25 岁。
图16-17 S 波在水中消失
图16-18 莱曼(1888—1993)与地核的发现
1936 年,丹麦女地震学家莱曼(I Lohmann)又发现:在震中距大于143°的区域又能观测到P 波,还发现了内核界面的反射P 波震相,证实P 波的影区仅在103°~143°的局部范围。这就证明地球内核又转变成固态了,界面深度约为5 000km,命名为L 界面。
2.建设浮动核电站
核电站的选址难度犹如上青天,一二十年的勘探都有可能拍不了板。难在哪里?地震安全性的标准远高于水电站,核反应堆的运行还需要巨量的冷却水。近年有办法了:既然海水中没有S 波,制冷水又容易解决,那么安全、快捷、节约的好办法莫过于在海船上建造核电站,经海底电缆向陆地供电。
美国最早起步,他们在1968 年就把该想法应用到巴拿马运河区。俄罗斯于2019年底建造成功,已在北冰洋沿岸工作(图16-19)。我国正建造一座200MW 的小型海上核反应堆,可向岛屿和海洋作业船提供电、热,并淡化海水。
图16-19 俄罗斯首座浮动核电站
◆ 核监测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96 年签约,但没有真正生效,美国议会至今都没有接受(图16-20)。据悉,美国在2019 年2 月悄悄进行过一次未产生爆炸的亚临界核试验[10],他们一直在研制低当量或零当量的核弹。因此,各国对核试验的监测工作,也就始终没有停止。
图16-20 1945—2017 年间全球核爆次数(左: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和美国内华达地下核试验场(右图)
监测核试验的地震学基础:核爆是深度浅的膨胀源(图16-21),不能直接激发出S 波。
图16-21 爆炸震源和P 波辐射图样
图16-22 所示为牡丹江地震台记录到的朝鲜3 次核试验,以P 波和纵向多次反射波为主,确实没有S 波。
此外,分析体波震级ML 和面波震级MS 的关系,也是识别核爆的有效途径——它的S 波成分小、面波弱,其面波震级相对地震波的会系统偏低。应注意的是,小当量(< 12kt)的核爆很容易与2 级地震混淆,难以识别。
图16-22 核爆在记录图和震级测定上的差异
篇幅所限,S 波的故事只能讲到此。
在图16-23 的分形图案里,3 个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它们的关系(a2 + b2 =c2),即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挂在参天大树上的苹果,琳琅满目。我们只不过摘了个横波S,闻了闻,尝了尝。而地震波的“苹果”多达100 多种!仅国际上规范的名称就有69 种,个个清香可口,有着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甘美……它们携带着地球内部的各种秘密和情报,可不敢小看每个小苹果呀!
图16-23 地震波的苹果树
听到了吗?孩子们正唱着民歌:
路旁的花儿正在开,
树上的果儿等人摘。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请你留下来……
○参考文献
[1]考尔斯基 H. 固体中的应力波[M]. 王仁,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 张佩,刘文义,袁艺,等. 旋转运动在地震学中的应用概述[J]. 中国地震,2018,34(1):1-13 .
[3] 蒋祉涵,魏文晖. 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综述[J]. 建材世界,2019,40(4):79-82.
[4] 顾浩鼎,陈运泰. 旋转运动、旋转矩定律及弹性介质动力学关系[J]. 科学,1997,49(6):37-39
[5] 刘庚,刘文义,路珍,等 . 地面运动旋转分量观测综述− 以中国台湾地区旋转运动观测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0,35(2):422-432.
[6] Jaroszewicz L R,Kurzych A,Krajewski Z,et al. Review of the usefulness of various rotational seismometers with laboratory results of fibre-optic ones tested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 Sensors,2016,16,2161. doi:10.3390/s16122161
[7] 周聪,曾祥芝,王庆良,等. 基于地倾斜数据的九寨沟Ms7.0 地震旋转运动场构建[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5):811–821,doi:10.1360/N072018-00107.
[8] Crampin S,Volti T ,Stefa´nssonR. A successfully stress-forecast earthquake[J].Geophys. J.Int.,1999,138:F1–F5.
[9] Crampin S,Gao Y. Evidence supporting new Geophysics[J].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2):173–188. doi:10.26464/epp2018018
[10] NHK. Washingtin mulling nuclear rtest explosion[N/OL]. US paper,2019-05-23[2020-06-11].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200523_16/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