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姜忠敏, 刘敏, 张春艳, 刘晓智. 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1例及文献复习[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8): 761-763.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31115-00195.
通信作者:刘晓智, 天津市早产儿器官发育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
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截止目前文献报道16例。由于影像及形态学与普通肝癌相似性极高,故临床诊断困难。现报道1例新发现的65岁女性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并对已报道过的16例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该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目前报道过16例[1]。虽然石棉暴露与80%的胸膜间皮瘤病例和33%~50%的腹膜间皮瘤病例有关,但石棉暴露与肝脏间皮瘤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2]。肝脏间皮瘤目前尚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肝肿瘤分类。我们将报道1例原发于肝脏的恶性间皮瘤,并对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5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1周”收住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无肩背部放射痛,无腹胀、腹泻,无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发热、寒战,为求治疗,就诊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查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外缘低密度灶,肝左外叶点状异常强化灶;肝胆胰脾超声提示:肝右叶实性占位。近3个月体质量有下降,否认近1周饮食减少。
1. 入院后查体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5次/min。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等各项指标和甲胎蛋白均未见明显异常。
2. 影像学检查
上腹磁共振显示:肝右叶后下段包膜区见不规则稍长T1、等T2信号影,大小约83mm×28mm×86mm,其内见分隔影,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呈高信号,邻近肝脏呈受压改变(图1A)。肝右叶下缘内侧及胆囊底部周围可见多发小结节,较大者直径约11mm。增强CT提示:(1)肝右叶近包膜区占位性病变(图1B),肝右叶下缘内侧及胆囊底部周围多发小结节。综合以上结果,考虑肝脏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建议肝活检。
3. 肝活检
穿刺组织大小0.5cm×0.3cm×0.2cm,镜下显示肿瘤组织呈梭形及上皮样形态交错排列,伴片状坏死(图2A),梭形区细胞呈束状排列,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像(图2B);上皮样区域细胞呈片状、条索状、腺样排列,形态温和,大小较一致,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像(图2C)。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结果显示:波形蛋白(+,图2D),细胞角蛋白(CK)(+,图2E),腺样区CK7、CK19(+),钙结合蛋白(CR)(部分+,图2F),HBME(部分+),WT1(部分+),D2-40(部分+);Hep(-),上皮特异抗原(-),癌胚抗原(-);Ki-67(梭形区40%+,上皮样区5%+)。
4. 病理学诊断
(肝肿物活检)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伴显著坏死,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异型显著;结合IHC染色结果,支持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的诊断。
5.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转移性癌和肉瘤样癌,通过以上一组IHC标志物进行鉴别[3]。
6. 治疗及预后
给予奥沙利铂行全身静脉滴注化疗5个周期,后间断给予TP01 5000 U,联合海曲泊帕口服治疗,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随访8个月,肿瘤未出现明显进展。
二、讨论
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迄今文献报道及本例共计17例(表1)。目前,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起源尚不清楚,考虑到大多数病灶位于肝包膜下,许多作者推测其起源于肝脏被膜,最终侵入肝脏[4]。发病年龄从36岁到70岁不等(平均58岁)。男性占62.5%,女性占37.5%。发病部位以肝脏右叶包膜下为主。Ismael与Cox[5]报道了1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另一位被诊断为双相型间皮瘤的患者有石棉暴露史,尚不清楚其是否与原发性肝脏恶性间皮瘤发生存在关联[1]。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体质量减轻和低热,本例也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显示肝脏局部被膜下可见结节性病变伴有异常的异质增强、坏死和出血区域。肿瘤平均直径为11.0(3.2~21.0)cm。增强CT是所有病例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病理学诊断是该病确诊的唯一标准。组织学上,恶性间皮瘤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双相型(上皮样和肉瘤样的混合型)。上皮样型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可以排列呈管状、乳头状或实性片状,周围有结缔组织增生或混有炎性细胞浸润。本例为双相型:上皮样区域细胞形态温和,排列呈实性、腺样和乳头状;肉瘤样区域细胞呈梭形、异型显著,排列紊乱。IHC染色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CR、WT-1、D2-40、CK、AE1/AE3、血栓调节蛋白染色呈阳性,CD34、上皮特异抗原、MOC-31、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和糖类抗原19-9呈阴性,证实其起源于间皮[6]。CR属于钙结合蛋白家族,在诊断上皮样间皮瘤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个别病例术后辅以化疗。本例患者首选化疗,病情得以控制。预后情况文献报道约35.3%(6/17)的病例出现侵袭、转移或局部复发,41.2%(7/17)的病例术后无复发。
综上所述,当临床医师在评估肝脏被膜下肿块时除了考虑肝脏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性癌等的同时还要考虑肝脏恶性间皮瘤。
(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
分割线
想了解更多肝脏肿瘤诊治病例,小编推荐这本→
《肝脏罕见肿瘤诊治MDT病例精解》
▲点击图片购买▲
本书涵盖了多种临床上罕见的肝脏肿瘤,从病因、病理、生物学行为,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再到典型病例的详细分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复杂病种的方方面面。本书每一种罕见肿瘤都附有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相应典型病例……
更多医学著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