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竟藏着一座享誉全球的“银行”

民生   2024-11-11 17:42   江苏  


一犁一耙,记录着农耕文明的伟大创造;

一稻一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劳动结晶;

一歌一调,唱颂着吾乡吾土最美的声音;

一处一景,上演着农业遗产的保护传承。

播种为“稼”,收获为“穑”,

《稼穑》,听见春种秋收的最美时刻。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其独特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在食物与生计安全、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社会价值与文化以及杰出的生态价值、景观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全球重要性。2022年5月20日,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接下来请您收听声音纪录片《稼穑》第十八集


巍巍太行,莽莽山岭中

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北方旱作梯田

它也是享誉世界的“种子银行”


▲太行山深处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

    
      秋收时节,河北邯郸涉县旱作石堰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豆角爬满石堰,玉米小米满穗挂枝,金黄的油葵弯下了腰……作物渐次成熟,层层梯田有如条条“金带”,飘逸在起伏的山峦间。


▲清晨赶毛驴出门
   清晨6点,涉县王金庄村民曹路勤和儿子王虎林赶着毛驴出门,他们要去对面山头的梯田地里干活。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曾经缺水少土的贫瘠之地。为了生存,从元代开始,当地的先民创造了向石头山要地的奇迹,他们将太行山上的石灰岩,凿打成石块,再一块块交叠,垒成石堰,又从山下搬来泥土,填进石堰里,就这样,长近1.5万千米、高低落差近500米的石堰,围出了总面积2768公顷的梯田
   


    秋分收谷子、掰玉米,霜降采豆角、摘柿子,白露打核桃,立冬收黑枣……在涉县旱作石堰梯田,通过间作、混作、套作,能够收获多达171种作物,这样丰富的种质资源,不仅保留了舌尖上的老味道,更保障了粮食安全。

     涉县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种子银行”,2021年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献林

     它保留了老品种,你就把握了老品种所保护的这些基因的多样性,为今后我们这个地区的粮食安全打下了基础。我们这里粮食能非常完好的保收,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经验复制向其他地方。



江苏交通广播记者张千、吴伊端现场采访,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在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科技小院(“种子银行“)向当地农业专家学习当地的农业种质品种


 ▲涉县秋收盛景 


▲毛驴是当地重要的劳动力   

     忙完农活,王虎林马不停蹄地赶回家里,不少乡亲正等着他。家里的快递点,堆满了装满豆角的麻袋,赵成大爷赶着毛驴又送来了100多斤的豆角:“我们离这里8里地呢,听说这里收豆角我们就来啦,卖得好!这里方便,不费力气。”


       通过直播带货,两天时间,王虎林的快递点就向全国邮寄了2500多斤的豆角。太行山深处的五彩豆角,成为四方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为了更好地推广涉县农产品,今年9月,涉县供销合作又推出了“我在涉县有块田”小程序,消费者不论地域远近,都可以认养一块梯田,了解农产品耕种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新鲜可靠的农产品。深山里的梯田登上“云端”。


  
     在当地的精心保护下,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正变得生机勃发。丰收的小米、玉米、大豆、黑枣、花椒、核桃为乡村全面振兴蓄积了产业动力……


     

     垒石成堰、围土成田,作物套作混作,毛驴运输,驴粪返田……700余年来,涉县人创造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旱地农业系统。2022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

      涉县,它是在连泥土都没有的地方,围出了一片水平状的石堰,然后从山下把泥土搬到石堰上去铺垫,成为可以种植的耕地,这个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需要大量的生产投入的过程。但是涉县人的祖先他们做到了。这种人类的生存的理念就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北方旱作里的石堰长城,缺水少土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700多年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成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写照,其中蕴含的耕作文化和种质资源保护,为全球提供着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感谢

江苏东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别支持

东台农商银行,只为更懂你!


————————————————————

江苏交通广播网《稼穑》采编组

感谢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中共涉县宣传部、涉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

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涉县融媒、视觉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