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塞的著作《悉达多》中,悉达多本已开悟,但自打儿子闯入他的生活以后,他立马堕入凡尘,重回俗人一个。儿子是娇生惯养长大的,习惯了锦衣玉食,习惯了唯我独尊,也习惯了使唤仆人,根本无法容忍跟着父亲住破茅屋、吃简陋的食物、平等待人,所以,儿子总是对父亲甩脸子,总是不满意,总是想出逃。
另一个开悟的朋友劝悉达多放儿子回去,回到儿子原本的世界去,悉达多自是不肯的,他认为这孩子心性已然不佳,如果将他放回去,未来必然会变成一个沉溺于享乐和权势的花花公子,他想以自己的耐心感化儿子、教导儿子,让儿子回到正道上来,少走一些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于是朋友反问他,你真的相信你能让自己的儿子避免走弯路么?你走到今天,是因为你父亲谆谆的教诲么?你自己对于人生的探索,真的是来自某个老师的教导么?你难道不是一次次出逃,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么?你自己人生路上的坑,有哪样是因为别人说了就少踩了?你真的觉得因为自己踩过坑,所以就可以帮助儿子避免同样的坑么?
这一段引发了所长相当多的思考,其实所长近期一直思考一件事,那便是书籍、导师乃至家长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么?
所长想起自己大学期间读了《因是子静坐养生经》,觉得它讲得非常好,把静坐(冥想)的原理以及作者的实修都讲得非常好,然后呢,然后没有然后,即便觉得它再好,所长也并没有切身去练习冥想,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到现在也就只记得有这么一本书了,里面具体讲了啥东西都不记得了。
所长此前学过尤克里里,老师的作用其实就只是教会我该怎么弹,这玩意儿其实一节体验课就够了,剩下的想弹好,其实全靠自己练习,这个是老师半点也帮不了你的,你不花时间去堆、去刻意练,就是弹不好。
所长有个朋友,他们是姐弟两,都在小山村,同一对半文盲父母,进的同一个山村学校,老师也是同一个,但姐姐就是学习好,后面考出来读了大学,弟弟就是学习差,每次都是倒数,后面依然留在小山村,而后姐姐靠自己的努力将全家从小山村带了出来。
所以问题来了。
读了985、211就真的可以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么?
看了几本好书,学了几节大师课,就真的可以改变人生么?
上了一个技能班,就真的能学会相应的技能么?
……
答案是,统统都不能!
父母、师长的教导也好,好书、好课的输入也罢,甚至很多自身的悲欢离合、社会大学的现实教育,他们都并没有本质的作用,真正的功能其实只是一个闹钟。
如果能将你闹醒,唤起你内在的行动力,那你的人生就真的能开始改变了;如果他们闹不醒,或者机缘不到,你根本不想醒,即便闹钟一刻不停地闹,你也不会醒、更不想醒,甚至会一气之下将闹钟砸个稀巴烂。
人自始至终都只能靠自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