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反转,聊聊那几个“消失”的人…

教育   2024-11-04 21:58   北京  

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

我希望那些成年人能站出来。




 01 

世界就是巨大的回旋镖。




 02 



时隔几个月,

终于等来了

天才少女姜萍的决赛结果。

她没有在决赛中获奖,

并且经过调查显示:

姜萍的老师王某某

在预选赛中,

违规对姜萍提供帮助。

换言之就是:

姜萍的成绩确实是假的。

不过,

王老师到底提供了多少帮助?

是一个人做了两份试卷,

还是仅提供部分辅助,

这些并没有说清楚。

随后涟水中专,

也发布情况通报:

取消了王老师年度评优资格。



两份通报,

都没有提到姜萍的名字。

但在事件发生没多久,

就有消息传出,

姜萍退学了。

一场轰动全网的闹剧,

就这样被一笔带过。

看似所有人,

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但这件事的重点,

根本不是两篇通报,

就能草草了结的。




 03 


当初事件刚发生时,

我就写过相关文章,

那时就劝大家:

不要把姜萍神话。

因为这些年互联网上

被捧上神坛的人很多,

但最后多半因各种原因,

被狠狠踩在脚下。

有的是反转翻车,

有的是被捧杀。

那时我更担心的是,

她的一言一行被审判,

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

但如今看来,

姜萍可能更早,

就成为了利益的工具人。

昨天到今天,

当初姜萍被捧得多高,

现在就被骂得多惨。

太多冷嘲热讽,

太多羞辱性词汇。

一切似乎在印证,

当初我预想的:

造神和毁神

都是一场舆论狂欢。

但今天,

我仍要说点不一样的。

这场闹剧,

姜萍违反参赛规则,

她当然有错,

她也为之付出代价。

但事态发展成这样,

我觉得姜萍的责任

是最小的那个。

真正愚弄大众的人是谁?

更该负责的人又是谁呢?




 04 



首先:

王老师和学校

才是前期操控者。

还记得姜萍

当初在采访时

被问及为什么喜欢数学?

她说过这样一句话:

因为在数学上看到了美感。

我觉得,

姜萍喜欢数学是真的。

只是因为年纪和学历,

她能力还没到那个层级。

但她的老师,

把她架在了火上去烤。

姜萍一个中专生,

怎么知道这个比赛?

肯定是王老师告诉她的。

也有人说,

是王老师和妻子,

直接用的姜萍身份证

报名的考试。

可以说,

如果没有王老师,

一切根本不会发生。

而姜萍真实水平怎么样,

王老师不知道吗?

他知道。

但他选择用她名字造假。

我能理解,

毕竟这个比赛

初赛是线上开卷考试。

很多人自然都会

想法子钻空子。

虽不体面,

但也是人性使然。

可他太急功近利了。

在事态闹大之后,

他是最知道真相的人,

却没有为了姜萍着想,

没有考虑露馅后怎么办,

而是带着姜萍将错就错,

配合主办方表演。

可以说,

姜萍的采访,

审判姜萍的证据,

包括板书、笔记等等,

都是王老师一手造出的。

他还美滋滋出镜,

煞有其事地拔高自己,

传授培养“天才”的经验。



如果他真的为姜萍好,

他就该想到,

假的就是假的。

谎言被戳穿后,

姜萍会遭受恐怖的攻击。

就该在最初拒绝采访,

及时纠错。

可他更像一个

精致利己主义者。

毕竟,

如果自己教出的学生,

能在国际比赛上获奖,

能在全国范围出名,

那他这个老师,

无论是奖金报酬,

还是评职称申博士,

或者在学校的地位待遇,

都会有很大提升。

除了王老师,

学校一样的精致利己。

姜萍数学到底什么水平,

学校有过那么多场考试,

肯定也知道真相。

然而,

面对采访的媒体,

面对网上把她封神,

面对汹涌的舆论,

学校不早早控制事件发展,

而是纵容虚假采访,

并且借此宣传学校。

他们也舍不得

这一次的流量。



可以说,

学校和老师,

就是这起事件最初的导演。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一手将姜萍推到台前,

推成了全国笑柄。

如今谎言被戳穿后,

台前的姜萍,

承受着所有攻击。

而王老师,

仅仅是取消了评优资格。

这就像拍出一部烂片,

只有演员被骂,

失去了所有工作,

而导演继续拍片。

但其实导演和编剧,

才最该为烂片负责。




 05 



其次:

主办方和媒体,

才是添柴加火者。

达摩院的数学比赛,

本是一个企业主办的比赛,

小圈子的游戏,

没多少人知道。

而且决赛是闭卷,

即使初赛作弊了,

决赛也会现原形。

所以姜萍,

本可以悄无声息地

在决赛中淘汰。

但怪就怪她,

年纪小,

出生于贫苦家庭,

是踩缝纫机的中专生,

这样的人设,

吊打名校数学天才,

她身上的极致矛盾,

成为了主办方

博流量、制造热度的工具。

从一开始,

姜萍的火

就是被有意放大的。

他们干了啥?

等不到决赛,

在初赛成绩对外发布之前,

达摩院就派人,

早早找到了姜萍,

拍摄了宣传视频,

制作了一堆物料,

然后成绩一公布,

就开始各种炒作

打造“天才少女”人设。

我不知道,

姜萍是表演型人格,

还是被周围各种人

劝说、蛊惑着去表演。

不过,

主办方不知道,

姜萍成绩有水分吗?

我觉得一定早有察觉。

但是他们选择,

把争议交给大众审判。

因为他们知道,

就是这种

能引起多方争论的话题,

才能获得更大的热度。

才会有更多人,

知道达摩院,

知道这个数学比赛。

而当争议袭来后,

他们立刻打着

别影响比赛的名义,

谢绝所有采访。

把姜萍和她老师,

“封闭”了起来。

当有人质疑

姜萍的板书错误时,

我想达摩院的老师,

不会看不出来,

可他们还是站出来

和网友辩论,

力证她就是天才。

他们本该早点画上句号。

但他们需要更长的热度,

保证决赛也更有话题度。

所以放任发展,

本该8月的结果,

拖到了11月。

最后轻飘飘甩一张通报,

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学生,

自己只为规则漏洞道个歉。

相比此事带来的流量,

道歉的成本多低啊!

不愧是精于算计的生意人。

不仅是主办方,

媒体在其中,

也做着点火的动作。

作为为数不多,

直接接触过姜萍的人,

他们也是最接近真相的人。

可是他们继续

炒作中专生逆袭,

深挖背后家庭故事,

绑架大学破格录取…



要知道,

在整个信息传播的生态中,

权威媒体的地位举足轻重。

因为他们

更权威,更严谨

更接近事件真相,

更有影响力,

也很大程度决定

对事件的定性。

可媒体也最懂大众

想要看什么。

最知道如何挑动

大众的情绪。

他们成了事件的推手。

在姜萍事件反转之后,

默默地删除了

当初对姜萍的报道。

这太讽刺了。

对于主办方和媒体来说,

我觉得姜萍,

更像是一个工具人,

一个牺牲品。

热度有时比真相更重要。

他们明知道,

这是一场骗局,

但还是亲手,

将这个骗局无限放大。

放大到已经无法控制,

无法收手的地步。

在巨大的流量面前,

他们根本没有人

在意姜萍的生死。




 06 



如今,

很多人开骂姜萍,

她确实有错,

错在作弊;

错在配合表演。

讨伐姜萍是最安全的,

因为她太渺小,

任人宰割,反抗不了。

但经历了这两轮舆情,

对她,

我更多是一种心疼和悲哀。

其实无论反转与否,

姜萍都是被利用的那个。

之前她是被舆论利用。

因为当时,

事态发展到后期,

早已脱离了事件本身。

很多人借姜萍

搞男女对立,

攻击中国应试教育体制。

攻击中国人才选拔机制。

鼓吹国外教育制度。

甚至已经上升到

底层和精英阶层的矛盾。

可后来证明,

我们的教育体制,

可能确实会错失

体育、音乐、艺术上的天才,

但数学天才,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

很难错失。

其实,

那些为姜萍冲锋陷阵的人,

有多少真的在意

她拿了什么奖?

过什么生活?

所谓的为别人发声,

其实都是为自己发声。

更多是不同立场之间的对峙。

因为大家更爱看的,

是一种逆袭胜利的爽文。

比如中专生打败高学历,

底层孩子赢过精英群体。

姜萍更像是,

他们挥舞出来的胜利旗帜。

用来嘲讽对立群体,

反驳对立观点。

而如今事件反转,

我更觉得悲哀。

因为以前至少觉得,

姜萍是幸运的,

至少她身边有好老师,

至少她有逆袭机会。

但如今真相是,

她的身边空无一人,

所有人都在把她当工具。




 07 


当我们从17岁孩子的视角

来看这件事:

你喜欢数学,

有一天,

你信任的老师对你说,

去参加一个数学竞赛吧!

得奖了对你有益,

别担心我会帮你。

我想没有多少孩子会拒绝。

有一天,

当主办方和众多媒体

专门找上门采访,

荣誉赞美纷涌而来。

你没有能引导你的父母,

最信任的老师和学校,

对你说:

没事,去接受采访。

没事,不会我帮你。

你根本没见过这阵仗,

可能还没反应过来,

也不知道将面对什么,

就被架了上去。

一个17岁中专,

未经世事的孩子,

你说一切都是她的策划,

老师是她找来的帮凶,

我是不信的。

甚至我觉得,

在舆论将她捧成神的那一刻,

她就已经害怕、惶恐,

只是周围所有人告诉她:

不要发声。

她更像是被周围的人

和环境裹挟。

成为了一个牺牲品。

如今的她,

作弊头衔

永远扣在她的名字上,

走到哪里,

都要被异样眼光审判。

原本正常的学习,

已经无法进行。

我不知道现在的她,

退学之后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网上的谩骂审判,

到底能不能经受得住?

她确实犯了错,

但她付出的代价

已经足够大了。

新一轮舆论风暴,

能不能少伤害她一点?

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

我希望那些成人站出来。

那些企业,

那些主办组织,

那些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

在把一个未成年女孩

当作工具之后,

请站在女孩面前,

直面自己的错误,

而不是躲在她身后。

像个鸵鸟一样装死。




 08 


最后,

想送给所有人一段话。

如今这个时代,

赚钱的方式数不胜数,

成名的途径五花八门,

人设的包装层出不穷。

但无数先例告诉我们,

真实,

才是立身于世的不二法门。

良心,

才是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

永远不要给自己挖坑。





奇趣数学苑
传播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高考、自招、竞赛,每天8篇文章,总有1篇值得你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