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3D视觉工坊”,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内容来自知乎,「3D视觉工坊」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1857583
作者 磷酸君Phosphates
看了眼这篇arXiv文章,我愿称其为行为艺术。看看它引用的文章吧……
吐槽一下,如果你的名字足够长,那么通过这种方法你就可以脱颖而出,别人都能看到你的名字。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似乎都没有点开这篇文章看上一眼。一开始我也觉得文章很无厘头,怎么能够人人是一作呢?但是阅读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其实背后有着很深刻的思考的——他们是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指出了现行规则下的一些弊端。
这篇文章的主要针对的并不是化学、生物这些有明确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讯作者的领域,而是经济学、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这些没有明确第一作者的领域。还有回答说怎么不学学经济学那样都是第一作者,殊不知这篇文章批评的就是这种全是第一作者(并且按照字母排序)的做法。
在经济学、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这些领域,因为没有明确的第一作者,所以作者排序是按照姓氏字母顺序而来的,那么如果你的姓氏是A开头的,那么你就很可能排在第一个;如果你的姓氏是Z开头的,那么你很可能排在最后一个。
而当文章被引用时,如果作者名单很长,那么一般就是"A et al.",这里的A就是第一个作者——姓氏字母排序最靠前的那位。也就是说,对于经济学、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这些领域,如果你的姓氏字母很靠前,那么你的曝光率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你的姓氏字母很靠后,那么你的曝光率就会大受影响,很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职业前途。比如说,如果你姓“周”而且是做数学领域的,哪怕你发表了很多篇文章,甚至在这些文章中是主要贡献,你的名字却永远只能靠后;当别人引用这些文章时,你的名字只可能出现在et al.里面,其他研究人员很可能从来都没见到过你的名字,从来没听说过你。而你的合作者,只因为姓“艾”,就一直被大家所记住,哪怕他的贡献压根儿就不如你。(et al. 是拉丁文,表示“以及其他”)
而倘若采用这篇文章中的叠加引用方式,则这些名字都看不清,而读者为了知道到底是谁的论文就必须将鼠标放在名字上,这样所有的人名都可以显示出来了,哪怕姓“周”也能被别人所看到,被别人所记住。
这篇文章甚至还暖心地在github上提供了LaTeX代码。无论这两位作者的这个思路是否可行,他们确实是指出了一些领域现行作者排序方式的弊端,不知未来是否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作者 Silence
这种排列方式体现了中国智慧,如下图所示:12点位置是主陪,一般是小导师,经费申请人等,也可以是优秀博士。代表实际出工/出钱的最高级别角色;
11点位置,也即主陪的右面*是主宾。主宾一般是院士,大教授,课题组负责人等最高领导;
1点位置(主陪的左边)是副主宾。副主宾可以是大教授的亲友,或学院里分管科技的行政领导;
6点位置(背对门口)是副陪。论文的实际写作者,或是实际做实验的人一般担任这个职责。副陪离门口最近,所以要有眼力见儿,及时接手喊服务员,开酒,倒茶,买单等工作。
5点,7点位置(副陪的左右手位置)为三宾,四宾。如果论文作者里面还有其它领导,则按顺序排列。
10点位置(也就是主宾的右边,和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是三陪。三陪四陪五陪等,按照对论文的实际贡献排列。
作者 医路游所为
作为一线搬砖工,我是反对的。
现在我自己做的实验,结果最多和一两人人分一分。要是他们有贡献还好,没有啥贡献还要在在论文里加一句“contribute equally”我看着就有点生理不适。
要是改了,后面挂了一大票的人都免费从中获利。讲道理,我很难平衡。
那些本来我没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的课题,我也不稀罕带不带名字。现在不稀罕,以后也不稀罕。
我是底层社畜,有些时候不想考虑利益最大化。何况乱带名字对社会面来说,也不是个有利的行为。要么凭本事发文章,大不了,凭本事延毕。
——哦,不对临床研究类文章,我是支持的。不然各中心确实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