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里,你经常会碰到一类人,这类人很重视师父的想法,也很重视师父对她的看法。由于太看重,所以做事就特别容易焦虑,甚至会产生一连串没有必要的连锁反应,结果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复杂。究其原因,无非是想的太多,太渴望被看到。殊不知一旦轻松些,就会少好多事,无谓的消耗也会减少很多。
《华严经》中有这样一段典故:当释迦牟尼于菩提伽耶夜睹明星成道后,发出这样感叹:“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先不论佛陀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为何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记载,这句话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大乘佛教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妄想”并非在说想法是错的,而是指出“想”是没有用的。世人绝大多数想法都不一定对,即使有小部分对,也不一定有用;即使对自己有用,也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即使这次有用,下次也不一定有用……而对这些无用的想法,世人居然如此执著,还把它们和自己的情绪、尊严、价值绑定在一起,因此造了这么多不必要的“业”,真是荒谬、可笑至极。
可惜,就算世人明白“想”的无用与祸患,仍不可能不想,甚至仍难免执著于想,因为,其内心的“窟窿”依旧没有没填补,“伤痛”依然没有被疗愈。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父就算再让她放轻松,她也只能通过习惯性的阳奉阴违让师父深感无语。若其能有事后之明,看到“祸由想出”,已是万幸;偶尔在妄想升起时,当下觉知,随即放下,那就真要替她庆幸不已了。
一切烦恼皆从诸妄想出,在生活当中践行禅法的松弛感与觉察,而不是把师父当成情感寄托与投射的对象,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非一夕可及,但设法看到妄想,不再执著,则是人人可为。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