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心理 | 一口瑞士卷,怎么就火了呢?

文化   2024-11-06 07:05   上海  



一口瑞士卷

怎么就火了呢?




作者:启航





在一则短视频中,妻子因深夜悄悄享用最后两个瑞士卷而遭到丈夫的批评。


拿着摄像机抢流量的勾当,本来不足一提,但这么小的一件事,居然瞬间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这就有点意思了。



事件中,瑞士卷扮演的角色相当严肃,上价值了。


丈夫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活生生把一个简单的零食,提升到家庭教育的大是大非的高度。


这一刻,瑞士卷升华了、超越了:

“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少吃零食”!

一股大义凛然又小题大做的滑稽感扑面而来。


但这好像也不是单纯的护食。


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过宝玉与李嬷嬷之间的冲突。


李嬷嬷未经许可,接二连三动了他的食物,宝玉忍无可忍,终于发火。


锦衣玉食的富贵闲人,为了口吃食,居然大怒。


按说不至于啊。


确实,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单“至于”,甚至还是挺复杂的。


无论是 “瑞士卷” 事件中的丈夫,还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的发火,肯定不单纯是因为这口吃的。







首先,这是一种边界感被侵犯的表现。


对于宝玉而言,他所珍视的食物是他个人领域的一部分。对一个少年来说,这些食物其实是他为数不多能自主掌控的事物。而奶娘李嬷嬷的行为,恰好打破了他内心的这种边界。


所以,他的发火是对这种侵犯的本能反抗,是一种心理上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


举个例子,这就像一个孩子,他在家里的地板上用泥土精心搭建了一个城堡,他本人因此自豪而骄傲,但在父母眼里,这个所谓的城堡不单毫无价值,而且破坏了家中整洁的环境,于是随手毁去。


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非常愤怒,甚至会对父母充满敌意。


相类似的,在 “瑞士卷” 事件中,瑞士卷可能对于发火的丈夫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许它是他为自己或者为特定对象(比如孩子)准备的,是他在某个情境下仅属于自己的 “领地”。当有人未经许可触动了这个 “领地”,他会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从而引发愤怒情绪。


这种边界感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心理安全的重要防线,当它被突破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通过发火等强烈的情绪表达,来重新确立自己的边界。







同时,这两个发火者的心态中还包含着一种对关系期待落差的愤怒。


贾宝玉对奶娘李嬷嬷原本是有着深厚情感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奶娘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潜意识里期望奶娘能理解他、尊重他,然而李嬷嬷吃他东西的行为,让他感受到这种期待的破灭。


这种心理落差使得他的愤怒更加强烈,因为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伤害。


在 “瑞士卷” 事件中,发火的丈夫同样对周围人有着特定的关系期待。


也许是对伴侣的尊重期待,或者是对其他相关人员遵守某种默契的期待。当这种期待被打破,比如妻子或其他相关人对瑞士卷的不当处置,他的情绪就猛然爆发了。


他的发火是对关系失衡的一种回应,是在试图通过情绪的表达,让对方重新认识到彼此之间应有的关系模式。





此外,这些发火行为背后还有着一种对自我价值感被忽视的不满。


宝玉在贾府中,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时常受到各种规矩和他人行为的限制。他的食物被奶娘吃了,在他看来,这可能是奶娘没有重视他的喜好和他的自我价值。他的发火是在向奶娘传达 “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的,你不能随意对待我” 这样的信息。


同样,在 “瑞士卷” 事件中,丈夫性发火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情境中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瑞士卷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深层次的是他在关系中感觉自己被忽视了。他通过发火这种激烈的方式来争取他人对自己价值的重新审视,希望在关系中重新找回被尊重的感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发火的瞬间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中对自我、对关系的深刻心理诉求。


情绪的爆发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些心理因素,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更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最后说一句,我本人倾向于“瑞士卷”事件是一个剧本拍摄,不是真实发生的,但这没关系,一个事件会被热议,就说明了这个现象本身已经触动了社会的情感,所以,真假没这么重要,毕竟《红楼梦》也不是真的,只是小说家言罢了。







微信号|dongzhu1968

邮箱|hlmyj001@163.com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的当代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