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石器时代的固原 -
旧石器时代的固原
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固原,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物。2002年,国内外考古专家在茹河流域彭阳段的岭儿、刘河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得到了考古学界的认可。距今约1万年前,固原的远古居民步入氏族社会,在固原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500多处。这一时期物质文化的主要成就是磨制石器、制造陶器、种植谷物和饲养动物。石器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彭阳岭儿旧石器遗址出土的2万年前石制品
图片来源:《固原通史》
固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宁夏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物,它们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宁夏的旧石器遗址由北至南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灵武、北部青铜峡、西部贺兰山麓的中卫以及南部六盘山区茹河上游的彭阳。时代属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2002年初,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中国晚更新世人类起源与环境因素”启动,宁夏地区成为项目工作目标之一,并于该年4月组成旧石器考古联合调查队,在宁夏境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调查,其中将第四纪地层较为发育,沉积厚度大,流水切割使地层露头易于寻找的彭阳县茹河等地作为重点调查。
2002年4月,为完善《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的出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耿志强、樊军、王安位来到彭阳,同彭阳县文物站祁悦章、杨宁国沿岭儿、刘河作进一步详细调查,在陡峭的崖壁上发现有石片和破碎的动物化石等遗迹。2002年7月,国内外学者专家沿茹河两岸徒步作全面的考察。在岭儿、刘河等采集了部分石器和动物化石,初步确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2003年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际史前及原始科学协会执行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理事会成员黄慰文、高星等人,专程到彭阳以茹河流域为重点区域进行调查,进一步确认了白阳镇姚河村岭儿、刘河4处旧石器时代和1处湖泊遗址,
从地层对比来看,此次发现新地点的文化层与“水洞沟文化层”时代相当或相近,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万—1万年之间。这5处遗址从上到下依次为全新世古土壤、马兰黄土、冲积黄土,出土的动物门牙化石和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旧石器时代遗物大多分布在距地面深8.8米、文化层厚约2—3米的马兰黄土层中。其中的石器规格以小型为主,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断块等类型,岩性主要有燧石、英砂岩、白云岩和硅质灰岩等,剥片技术主要使用了常见的锤击法和砸击法。同时采集到古脊椎动物化石2件、牙齿化石2颗,马属化石牙齿残块1枚。
岭儿、刘河等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固原市境内首次发现如此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它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固原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万年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石器时代固原的社会经济形态
据考证,岭儿、刘河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器形较小的刮削器主要是用来割剥兽体的。刮削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狩猎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刘河遗址的地层中曾发现了一段骨骼,应当是食余的弃骨。在距今3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披毛犀是活动在茹河、泾河一带的大型动物,在固原和周边的庆阳、平凉,都曾发现了众多披毛犀骨骼化石。
在刘河遗址发现有火烧烤的黑色动物肋骨,这说明当时人类已懂得用火,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大飞跃。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的实践中“ 彭阳人”不仅掌握了制造劳动工具的技术,而且还开始用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进入了“人类历史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开端”。火不仅可以取暖,可以照明,可以驱赶野兽,更重要的是,用火是熟食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肉食来源,再辅以烧烤的食用方式,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质量,缩短了消化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营养,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增强和大脑的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岭儿、刘河的地层中,发现了灰烬,应视为人们用火后的遗留物。目前,我们尚未掌握固原境内远古居民人工取火或保存火种的直接证据,但他们已在用火并开始熟食,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遗址看,石器出土地点距茹河河床的垂直高度约 20 米,表明人们的居处并未选在河岸,而是选在了黄土台地的中上部。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崩崖是黄土高原上唯一可以利用的天然地貌,那里不存在山洞和岩穴。崩崖能有效地遮蔽风雨,空气通畅,外观比较隐蔽,不易遭受猛兽的侵袭。这为以后先民们开挖规模较小且开口多倚自然黄土坡崖作为原始特性的靠崖式横向居住窑洞提供了启蒙。此外,崩崖下面积开阔,比洞穴要干燥敞亮得多,宜于食物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