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人类?《共享现实》

科技   2024-11-16 15:59   广东  

“真希望你也在这儿!”对于印有落日海滩的明信片上的这种经典留言,我们多数人十分熟悉。这句话最早出现在19 世纪末的明信片上,并且很快就流行开来。这是为什么呢?有时,留言始于“祝你玩得愉快”,然后就是“真希望你也在这儿”,意思是说我希望你也可以在日落时分的海滩享受时光。但我认为不止于此。于我自己而言,“真希望你也在这儿”是说我希望我的伴侣或密友与我在一起,这样的话我的体验就会更好、更美妙。如果不与亲密的人分享,那我的体验似乎就不那么真实。为了让我的体验十分真实,我需要我的伴侣或朋友与我一同体验。为了真实性,我需要一种共享的现实。这种需要是人类共有的。事实上,它造就了人类。
第1章
共享为实

你参加了一场聚会并第一次见到一个叫迈克尔的人。在聚会上,你观察迈克尔的行为举止。后来你和一个朋友聊天,你知道他和迈克尔在同一个俱乐部,所以你提到那场聚会上你第一次见到了迈克尔。你的朋友说:“哦……我不是很喜欢迈克尔。你对他的印象如何?”如果你像我(以及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当知道你的朋友对迈克尔持有负面印象后,你接下来说的话就会受到影响。大概率情况下,你对迈克尔的评价会朝着你朋友对他的感受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你会用一种更消极的方式来描述迈克尔。而且,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做。可问题是:我们之后还记得迈克尔在聚会上的实际表现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心理学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别人一直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这句俗语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认为,只有客观的或具体的证据才能真正使我们信服。在社会心理学中,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区分了物理现实(physical reality)和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物理现实是指我们自身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所提供的信息,而社会现实是指社会上的他人所提供的信息。

与“眼见为实”相一致,费斯汀格认为,物理现实胜过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可能很重要,但只有当来自物理现实的信息不清楚时它才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观察就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我们亲眼看到了什么,比如迈克尔在聚会上的行为,那它就是真相。只有当我们不确定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时,我们才会向他人确认我们应该如何描述它。是的,为了就某个话题保持礼貌或是为了照顾某人的感受,比如顺应我们的朋友对迈克尔的印象,我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去迎合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根据不同的听众,我们可能会说不同的话。然而,我们真正的看法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看到的,比如迈克尔在聚会上的表现,并且不管我们是怎么说的,我们也都会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毕竟,“眼见为实”。但是,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呢?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并不重要,而我们所说的才重要呢—尤其是当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相符时?如果存在一种“言表为实”(saying-is-believing)效应而不是“眼见为实”效应呢?

我的大学教育始于麦吉尔大学,我主修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当时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语言、思维和社会如何相互影响。我是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 所提出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也称沃尔夫假说)的粉丝,即相信来自不同社会的语言各自塑造了每个语言群体成员的世界观。简单地说,你使用的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影响你的感知和思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由本土语言为我们塑造的世界里。

与“眼见为实”的视角非常不同,从沃尔夫的视角来看,我体验到的世界是由我的语言(英语)为我创造的,而不是由我的感官赋予的。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试图通过创造一种属于我自己的新型语言来验证这个想法,这种新型语言有自己的语法,它对物体的分类也不同于英语语法。我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学习了新语言后,可以学会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幸的是,在我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尽管研究是成功的,但我开始觉得这并没有多大意义。这就好像被试只是在解决我给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它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或感受。

当我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去普林斯顿大学开启学术生涯时,我开始认为,在语言、思维和社会如何相互影响的问题上,我对语言的研究关注点是错误的。也许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是语言的结构(句法或语法),甚至不是语义(词或短语的含义)。或许真正重要的是语言的使用,即当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而相互交流时,人类采取行动的一些特定方式—这被称为语用学。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提到“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这个概念,以强调词语是在行动的框架中被使用的。20世纪50年代,符号互动主义领域的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和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finkel)提出,人际沟通是一种游戏,参与者遵循的规则是由自己在沟通中的角色决定的。

沟通游戏中的角色包括说者角色和听者角色,游戏中的参与者通常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并且在扮演每个角色时总是会考虑到另一个角色。这与语言结构或句法无关。为了采取行动来实现某个目标,必须考虑共享的角色和共享的规则,从而协调社会互动。在迈克尔的例子里,尤为值得关注的就是说者(或是写作者)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未完待续)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美]托里·希金斯 著


2024年2月


关于本书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人类?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经典的答案是,我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智慧。但本书认为,人类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有一种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许的动机——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共享的现实。本书的主题就是这一非凡的人类动机。作者基于行为科学的重要发现,严谨而生动地叙述了我们的这种动机是如何让我们人类变得强大的,又是如何让我们人类彼此割裂的。


编辑推荐


  • 以宏大的视角叙述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以我们的日常见证人类生命的奇迹。
  • 结合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两大路径,独到而令人信服地剖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 有力而雄辩地回答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为何既如此融合繁盛,又如此分崩离析。


关于作者


托里·希金斯  

E. Tory Higgins
当代社会心理学巨匠,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Stanley Schachter心理学教授、动机科学中心主任。希金斯是当代动机、决策和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和调节定向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美国心理学会(APA)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William James会士奖、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SPSP)Donald T. Campbell杰出成就奖、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SESP)杰出科学家奖等。

关于译者



张彦彦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心理学系主任、吉林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关注道德与文化问题。

目录

第一部分 共享现实的产生

1章 共享为实

2章 童年期的共享现实:婴儿和幼儿

3章 童年期的共享现实: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4章 人类共享现实的根源

第二部分  共享现实如何造就了人类

5章 我们的所感

6章 我们的所知: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

7章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我是谁?我做得怎么样?

8章 我们的态度和观点:把主观的体验为客观的

9章 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

10章 我们如何奋斗

11章 我们如何相处:让我们既相连又割裂

结语:一切源于共享关联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混沌巡洋舰
人工智能已经在迅速的改变我们的世界,当它与脑科学结合,这种改变将最终达到人本身。混沌巡洋舰站立在这两个未来的塑造者之间, 讨论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对每个行业和个体的影响。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