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摘要:“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和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将会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保持开放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作者简介:沈湘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摘要:可以从技术、艺术、话术和学术四个方面来理解元宇宙的概念。要警惕有关元宇宙的虚假宣传和过度炒作,思考如何使元宇宙造福社会。本质上说,元宇宙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没有主体的想象力,虚拟交往无法实现。虚拟现实的发生原理在于深度沉浸,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沉浸。在全身沉浸性中,绝对的现实摧毁了它自身,走向绝对的虚无。沉浸的更高阶段即全身沉浸,直观地表现了这种绝对现实如何走向自身的反面。元宇宙崛起根源于现代性危机。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并不能真正代替生人的生活。元宇宙的崛起,再一次彰显和加剧了现代性危机。
作者简介:刘永谋,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元宇宙因其巨大的功能想象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模式,并具有政治上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元宇宙有利于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政治的传播能力。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权力转移,垄断张力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资本剥削的新场域,自由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发展成为意识形态入侵的新工具,沉浸叙事机制下元宇宙可能导致政治人出现巨大的精神危机。基于此,政治权力具有延伸到元宇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作者简介: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仕金,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被视为技术奇点和终极媒介的元宇宙备受青睐,通过第三代互联网迭代升级创建的大型交互式集体共享虚拟空间,成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平行世界。元宇宙的沉浸式网络是重返人性和亲密社交的全新数字连接,数字分身成为自我的克隆翻版和身体的象征性代理,形成信息多重映射和数据化盈余。代码构建的元宇宙世界成为身心世界映射的媒介隐喻空间,桥接虚实的混合式第三空间实现人类意识的延伸。用户因过度关注分身而陷入数字纳西索斯效应,无法分清数字假象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数字分身反作用于人,演化出的变异数字物种会颠覆、威胁人类本身。数字社会的黑箱控制依然会存在,个人可能沦为数字佃农,空间随时会出现社会失序和沟通失效的风险。
作者简介:白龙,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骆正林,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元宇宙即将开启一个新的虚拟“数字共同体”网络空间。数字个体与平台资本的博弈引发了“共同体”去中心化与建构中心化的讨论。共同体概念具有多维视角,马克思、滕尼斯、安德森等都对共同体进行了不同的阐述。马克思用“抽象或虚幻的共同体”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本质,滕尼斯用“想象的与机械的构造”揭示共同体与社会的区别,安德森用“想象的共同体”阐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问题。随着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数字资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逻辑”都在从不同视角确证着数字共同体去中心化与建构中心化的矛盾统一,去中心化以凸显主体身份认知、塑造独特交往实践、建构数字伦理得到确证,中心化以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数字中心化”,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的“关系中心化”得以确证。
作者简介:曹克亮,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网络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给刑事诉讼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尤其对涉案虚拟财物的处置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元宇宙背景下,刑事诉讼中有处置虚拟财物的需求,但基于刑事涉案财物的附属性、有价值性、可支配性、间接性等特征,对其处置应按照有法可依和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思路,遵循公开原则、比例原则和诉讼效率原则,并由此确定刑事诉讼中对涉案虚拟财物进行搜查与扣押、移送与接收、保管与处理、执行与返还等具体措施。
作者简介:郑曦,法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段旭东,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元宇宙这一概念甚嚣尘上,元宇宙的话语建构,体现了以技术架空的方式追求完美的统一性和理想的单纯性的乌托邦愿景。元宇宙的乌托邦叙事一方面使解决的可能性以结构性变迁的形式发生,另一方面却更加犬儒主义地向虚拟现实领域收缩,并且杜绝物理现实对虚拟现实的渗透和干扰。元宇宙中的NFT技术本质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因其所能实现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要求,成为审美投射的最佳载体。在NFT艺术品强大市场吸引力更深层的神话学符号意义上,个体被新自由主义心理学所驯化的主体性的投射冲动,使NFT艺术品的真正符号意指并非人文主义的个体主体,而是以太币圈的富豪玩家。元宇宙建立的空想性秩序,不但可能成为对物理现实中社会问题的映射,更可能是社会问题的扩大化和极致化。“元宇宙神话”加重了线上线下区隔,遮蔽了数字弱势群体的存在现实。技术救世论不仅要抵御来自技术权威和科技巨头的傲慢,更要遭遇资本动机的挑战。
作者简介:吴静,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元宇宙是量子时空的一种表达,是真实的存在。元宇宙技术目前正在推动人类生活的结构转型与人类自我认知的改变。从地球环境不再适宜生物生存的终极困境来看,元宇宙技术作为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它的效应为人类从生物人转变为非生物人以及生活于新的时空环境提供了一种可能。元宇宙效应尚在逐渐显现之中,因此有必要在定量研究之前对它展开哲学考察,以便在定性研究层面阐释其初始条件、中间连锁反应、终极效果及其逻辑关系。
作者简介:秦子忠,哲学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 教育元宇宙可以理解为云端智慧教育的统合,即线上学习视域下元宇宙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韩国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媒体、广告、教育及宣传等行业融合元宇宙概念,教育元宇宙由此开启。韩国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推进元宇宙概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在表象化教育与沉浸式教育方面开展探索,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入校完成学业的难题,方便教师线上教学。教育元宇宙的创新性体现为沟通新型化、学习自由化、教学表象化,教学模式包括课堂准备、教师导入、分组练习、结果共享四个模块。我国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关注元宇宙等技术引发的教育模式变革,坚守初心使命,拓展云端智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寻求科技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导向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作者简介:胡辰洋,教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区域文化教育研发中心特聘研究员;于昌利,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摘要:在新冠疫情发生以后,非遗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空间缺失、与现实脱节、难以为继等问题愈发严重,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对元宇宙的未来构建图景及非遗发展现存困境的分析,从变革传承模式、提升用户地位和拓展变现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促进非遗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新思路。试图以打造具身化的拟真虚拟非遗体验来提升用户的话语权、编辑力、体验感并探索非遗的变现机制,进而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让非遗在促进现实问题解决、赋能区域发展的同时,成为未来中华民族情感连接的重要精神纽带。
作者简介:吴承笃,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AR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的宇宙观向数字宇宙转变,“元宇宙”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互联网新一代的发展趋势,虚拟社会兼具沉浸式体验、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性。然而,虚拟主体的多样化、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和交易安全问题、元宇宙信息过载等问题衍生出一系列法律风险,主体多重身份引发的犯罪问题、数字资产交易的缺乏保障、信息过载导致环境的高度自治等潜在风险对虚拟社会的基础秩序提出挑战,亟待法律界对此进行回应。为了确保虚拟社会的有序发展,必须在风险范围内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则,以技术和法律双重规制为原则,实现虚拟社会的有效治理。
作者简介:张玉洁,法学博士,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潘妍,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技术复合而成的符号化概念表征,对未来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目前,教育元宇宙处于肇始阶段,以全面育人、面向社会、寄寓未来为现实意蕴,以期重塑教育形态、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引领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元宇宙以具身学习、终身学习、全域学习为理论基础,在教育体系中实现人、时间、空间的融合。在教育元宇宙发展的雏形期,必须思考人的忧虑、技的掣肘、社会的困厄等问题,防止道德的僭越与主体的迷失,解决硬件的限制与软件的欠缺,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发展的正义。在教育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要解蔽外在炫技的工具性思维,规避风险,适时纠偏,回归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质量内涵式教育服务的本心。
作者简介:霍翠芳,教育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子超,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对“元”的翻译具有超越和形而上的意涵。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冲突之际,中国要获得元宇宙产业的未来定义权即元宇宙权。数字时代的基础技术囊括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及其显示技术等,其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既依托于现实社会,与现实更深度融合,有望达到互促互补、合二为一的效果,又有超越现实的可能性。在中国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元宇宙在产业领域将结合中国的链长制重塑产业链,打造健壮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改变。争取元宇宙权是定义下一代互联网和产业的关键机会,也是中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和建立科技未来定义权的历史机遇。
作者简介:林天强,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首席顾问、研究员。
摘要:ChatGPT的推出代表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重大突破,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大模型迭代,其使用范围被极大拓展。作为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其激发的生态性变革将深刻影响传媒行业,重塑智能传播理念与应用,并引发各类风险与挑战。在传播主体上,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将引发技术可否成为侵权法律主体的争议;在传播内容上,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存在生成偏见与不公内容的风险;在传播受众上,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在传播效果上,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将加剧数字和知识双重鸿沟;在传播优势上,生成式预训练机器人的国内外研发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需追随技术发展应用,通过伦理和法律责任主体的明晰,对偏见和误导信息生成的整治,隐私保护和安全防护的提升,普惠信息能力与素养的建设以及资本与技术研发资源的集中,形成多元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何静,工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传播系助理教授。
摘要: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在带来技术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AI代人”的讨论。这场危机是数智时代的副产物“数智鸿沟”的全面升级,个人生存和国家技术治理受到严峻挑战。在全球对技能贫困者的广泛关注下,日本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人才危机应对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技能重塑”计划,作为“新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下强化人力资源投资战略的支撑性举措。日本原有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和产学官连携机制在计划施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人类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共存共生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定政策、设标准的总体思路下,调动企业能动性、更新技术认知并警惕“唯技术”的导向风险,日渐成为AIGC时代人类必须直面的现实。
作者简介:江晖,信息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薛景文
校对:沈丹、来向红、李海中
终审:尹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