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是平西根据地腹地。1939年2月,萧克(1907-2008)在涞水县野三坡山南村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在当地发展抗战武装,从此红旗漫卷平西,当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萧克将军战斗的足迹。萧克文武兼备,戎马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其中在平西抗战中书写的诗歌,将战斗的生活和爱国的情怀溶入笔端,在战火纷飞中,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今撷英拾佚历史画卷当中的3首诗歌,以此纪念萧克将军。这3首诗歌,伴随平西抗战的建立发展全程,是萧克在平西路上军人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和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
希望之诗:“百花山在望”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为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贯彻洛川会议精神,我党决定建立平西抗日革命根据地。这块由包括涞水在内的12个县组成的根据地,以野三坡为腹地,向京西纵深扩展。开创之初,聂荣臻向干部提出“要把每一条山沟的工作做好”的要求,因为每一条山沟,都是八路军开展游击战和反“扫荡”斗争的回旋之地,没有群众支持,不说别的,进山出山都十分困难。在党中央和聂荣臻的指示下,一批批干部深入野三坡开展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发动工作,野三坡等地成为八路军可靠的根据地。
1939年1月初,北国隆冬,萧瑟寒风。萧克、程世才率领将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的近百名干部,从晋西北随120师师部东越同蒲路,前往晋察冀军区,途中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热烈欢迎。随后,聂荣臻根据中央决定召开会议,彭真、贺龙、关向应、马辉之和萧克等参加,讨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是有重大意义的。会后,萧克和程世才便出发去平西建立挺进军。萧克行军将至百花山,想到将在冀热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景,心情无比激动,于是赋诗一首: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此诗表现了萧克将军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斗争前途充满信心。“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既有对根据地建立初期的路途艰辛的认识,又有对未来的期望。山峰就在前方,希望就在不远处。“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对平西的战略地位和我军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正如诗中所言,挺进军的成立如同一把利刃深深插入了敌人的心脏,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挺进军成立后在平西开展了大小百余次战斗,先后粉碎日伪军1000余人至4万余人的“扫荡”近30次。平西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地接冀热察3省,在这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确实是“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这两句则道出了平西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平西人民具有热烈的爱国情怀,军民团结才是胜利之本,侵略者一定会陷于人民反侵略的汪洋大海之中。
号角之诗:“下了一个命令”
1939年2月7日,萧克一行到达涞水野三坡,在山南村正式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山南村为野三坡中段的一个村庄,西北关口可通涿鹿,东北关隘可达宛平(1952年,其辖区划入北京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县、海淀区、石景山区),实为一战略重地。该村在当地属人口较多之村寨,村民多为贫苦农民,易于提高革命觉悟。冀热察挺进军,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在挺进军成立同时,还成立了以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后由程世才接替)、邓华等5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随营学校、兵工厂、医院等陆续于野三坡建立起来。这年秋天,在区党委的领导下,还创办了《挺进报》。为壮大声势,发展群众革命斗争,激发野三坡人民的抗战热情,萧克一到平西就写了一首共有150句的六字韵文布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作挺进。旗号青天白日,宗旨救国救民。可恨日本鬼子,对我久有野心。逞强打我中华,烧杀掠抢奸淫。还有汉奸卖国,枉为黄帝子孙。穿戴中国衣服,屈膝侍奉日本。忘了中国龙脉,卖国卖祖卖宗。满腹狗肺狼心,不义不孝不忠。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忠愤耿耿在心,杀敌决不后人。
这首韵文布告,用挺进军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名义发表,张贴在野三坡的村镇、街头。诗歌给野三坡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挺进军抗战的决心、宗旨、信心以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遍了野三坡的大街小巷,当地人民的爱国烈焰熊熊燃烧。之后,平西党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掀起了参加子弟兵的热潮,进一步充实了部队。这时期,平西我军全部兵力已达到1.2万多人,正规部队和游击队内,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有些以老部队作基础的单位,党员比例在30%以上。野三坡人民还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以及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群众团体。1939年春,野三坡基干自卫队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于当年6月被命名为“三坡连”,归挺进军9团领导指挥。在保卫平西根据地的多次作战中,三坡连表现非常英勇。1941年,三坡连被编入挺进军9团2营。
野三坡地区成为我军扩大兵源的基地,平西也逐步从一个游击区变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为培养平西军地两用干部人才,1939年萧克决定建立挺进军随营学校。随营学校最初在野三坡桑园涧村成立,萧克任校长,覃国汉任副校长。随营学校的学员都是从部队和地方严格选拔上来的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学期为半年,每期培训学生100多人。为了安全,学员分驻野三坡的3个村庄(桑园涧、大泽、罗古台),由教官骑马来回为各驻地学员们上课。每个学员都备有一支步枪、一把手枪。学校主要学习当时我党的抗战思想理论、统一战线全民抗战政策和持久战略思想。学校除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如投弹、拼刺刀、掩护等,学员苦练各种杀敌本领。1940年,由于斗争需要,随营学校迁到白涧板城办了第二期。随营学校的创办为平西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这批干部后来在巩固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平西抗战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
坚定之诗:“反攻”一会到“燕台”
平西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日军的恐慌。为扑灭野三坡人民抗日烽火,1940年10月27日,日军出动上万大军分4路进犯涞水县野三坡。上午10时,野三坡境内29个村庄同时燃起大火。当时野三坡共有32个自然村,只有北龙门、南庄、岭南台3个村幸免于难。受害的29个村庄中95%以上的民房被毁,96户的大泽村只剩下10间房子,马各庄的民房被烧得只剩下1间。刚刚收获的粮食和驻军的粮库,未来得及坚壁,除被抢走的以外,全部被付之一炬。日寇不但疯狂烧抢,并且见人就杀,飞机的狂轰滥炸也使许多人丧生。平西抗日进入了最艰难阶段,但英勇的平西人民没有屈服,在血雨腥风中坚持斗争。他们勇敢地拿起刀枪,誓死保卫平西的每一寸土地,竭尽全力给抗日军队以人力物力的支持。
1941年夏,萧克与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和挺进军100多名同志经野三坡再次登上百花山顶,夜宿古庙。萧克感慨万千,远望京华山,脑海中浮现出平西人民支持抗战的场景,胸中憧憬着抗战胜利到来和光复祖国山河时的情景,一时激情难抑,欣然命笔,写下了题为《登百花山》的诗句:
百花山上百花开,六合英雄冒雨来。夜看故都云烟暗,“反攻”一会到“燕台”。
抗战进入了困难时期,萧克笔下既有英雄的豪迈,亦有对日军的痛斥。中华民族仍处在黑暗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和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一个个涌上心头。这位历经枪林弹雨的将军在抗战的最艰难困苦时期依然坚定着“还我河山”的信念,他坚信抗战一定会胜利,沉重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交织在一起。
在敌后残酷的斗争中,萧克与野三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1941年敌人对平西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为了与敌斗争,挺进军司令部转移到了野三坡盘坡村。盘坡村处于野三坡一个深山坳里,层峦叠嶂,群众基础很好,非常有利于隐蔽斗争。萧克在这里坚持领导平西战斗,他坚强的革命意志鼓舞着平西的每一个人,他平易近人的作风给盘坡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克和他的爱人蹇先佛住在盘坡村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院里,小院的主人晋朝宗是个贫苦朴实的农民。在朝夕相处中,萧克和房东结下了深厚情谊。有一天,萧克见房东偌大一个庄院连棵树都没有,怪空荡的,就和特务员王连刚一起上山刨了一棵镐柄粗的杨树回来栽到了院中。萧克等人临走时,杨树已根深叶茂。后来,晋朝宗为表示纪念,给树起名叫“萧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