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学了民族舞蹈,交了新朋友……”今年秋季,5岁的梁乐潼跟着90后父母,从茂名信宜市赴来宾市忻城县,在异乡团聚的小家庭日渐融入民族学校大家庭。
小乐潼的父亲梁春林来自信宜市第三小学,母亲黎茜平来自信宜市丁堡镇中心小学。新学期他们夫妻俩一起来到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下称“民族小学”)支教,虽远赴近千里,却成全了夫妻俩从教来的第一次小团圆——近十年教龄的两人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
民族小学是伴随着粤桂帮扶项目建成的学校,2019年建成。这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民族文化,再加上带娃上班没了后顾之忧,让梁春林和黎茜平跨越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全情投入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
健硕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梁春林一看就是体育教师。热情开朗的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身边有援藏、援疆支教的同事,受他们的感染,我也有了支教的想法。”梁春林说。原本担心妻子会反对,但黎茜平不仅支持他,还一同报名前往。
“支教也是锻炼的机会,既然他想,我就‘夫唱妇随’吧。”黎茜平看了眼梁春林笑着说。
梁春林、黎茜平与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年的黎茜平,在来之前已经做好艰苦支教的心理准备。然而到了忻城县,他们才发现支教原来也有“现代范”。
民族小学是粤桂协作共建的一所学校,2019年9月开学。在学校周边,一栋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楼房整齐排列。该校便是因应异地搬迁安置项目配套而建的。在粤桂协作中,茂名市投入协作资金500万元用于改善该校办学条件,推动该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航拍图。
走进校园,除了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8栋建筑,还有标准7人制足球场、2个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教学楼内,还有阶梯教室、录播室、音乐舞蹈室、电脑室、创客室、图书阅览室和科学实验室等多种功能教室。
“除了现代化的硬件,校园环境也极具民族文化色彩。”黎茜平深有感触地说,“忻城县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民族小学是一个集壮族、瑶族、土家族、水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师生的‘大家庭’。”
民族小学5周年校庆演出。
在同事的帮助下,他们的女儿在当地幼儿园上学。一次夫妻俩带女儿观看民族小学的校庆晚会后,女儿被舞台上的民族服饰吸引住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她喜欢上了民族舞蹈,我们还给她报了学习班。”梁春林说,“希望她在这边感受一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这段经历一定会在她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初次接触民族小学的孩子,梁春林就被他们的淳朴所打动。
“大山里的孩子体力很好,也很能吃苦。学校保存着许多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比如滚铁环、高跷、板鞋,孩子们玩得非常有意思。”梁春林说。
梁春林在上体育课。
作为支教教师,梁春林把发力点放在体育技能的系统培养上。他发现,学校在体育教学上还缺乏系统的训练和课程间的连贯性,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差距。
“以前给个球,孩子们随便玩就是一节课。但他们也渴望能接触更多专业体育知识,提升运动能力。”梁春林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现代运动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在系统化教学之外,他还和其他体育老师一起研究举办大课间的趣味活动。
黎茜平在民族小学二年级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她所带班级的体育老师正是梁春林。有了“肩并肩”的工作岗位,夫妻俩经常互相打辅助,配合相当默契。
黎茜平与学生谈心。
“我们班那个小蓝比较好动,一有情绪就蹲下来哭。”黎茜平课后把这个烦恼和梁春林一说,立刻得到了回应。“他在体育课上也是这样,闹腾的背后还是渴望得到关注。”于是,梁春林在体育课上留意起小蓝,给予他鼓励。慢慢地,小蓝在其他课堂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而在梁春林体育课上“说不听”的孩子,黎茜平却能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他在我班里特别积极,经常主动搬桶装水,是老师的好帮手。”
在黎茜平看来,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平时在教学上多采取一些奖励办法,例如作业完成得好、字体工整,就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者积分盖章,这样就能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校运会获奖奖状。
在近期举办的民族小学第五届民族运动会上,夫妻俩所教的2023级5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
“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无论在哪都会坚持师者的初心。在这里,我们会用心用情写好支教帮扶的答卷。”梁春林夫妇说。
更多新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权威信息早知道
视频、摄影/周梁
海报/刘栋铭
茂名发布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