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国医大师旺堆:用一生传承守护藏医药文化

时事   2024-09-10 00:22   西藏  



今日热点

西藏实名曝光这些人!

西藏一知名景区今起暂停经营!

8月19日下午,一辆黑色轿车驶入西藏藏医药大学,径直开向校园礼堂北门。一位身着休闲衣、头戴礼帽的老者在两个年轻小伙的搀扶中下了车,望向已打开的车门,轻声叮嘱道:“你们先把东西放进去吧。”自己则一步步缓慢地拾级而上。


此时,正值高原夏秋交替时,阳光温暖,微风和煦。


这天,记者应约见到了年逾古稀的国医大师旺堆。他清瘦的外表难掩儒雅气质,而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又与他说话时略带的疲累感,形成难以言表的反差。


图为旺堆接受记者采访。


能采访到这位国医大师并非易事。近8年内,旺堆经历过3次心脏手术,这使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而他本人也对接受媒体采访并无兴趣。


最终,在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协助下,旺堆同意接受采访并将地点约在大学老校区的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在近3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他对藏医药事业的用心至诚。


当年,正是旺堆向校方提出创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的初衷与设想。且在此后20余年的时间里,他倾注毕生心血,竭尽所能持续开展这项工作。


图为旺堆向记者介绍当初创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的初衷与设想。


用旺堆自己的话说,为了完成此项工作,他将人生的三分之一时光投入其中。可以讲,除了卧病时,他没有一天在“躺平”中度过,包括他退休后本该安享的晚年时光。他每天不是在写东西,就在为博物馆的事情忙忙碌碌。他自嘲般地笑着说:“有道是,你有始就得有终。我就是这样做的。”


旺堆坦言,希望自己能为传承发展藏医药文化而努力到最后那一刻。因此,他常以素有大德之称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师居·米旁的话激励自己:“利乐芸芸众生,才能功德圆满。”


半生沧海,他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集文物的艰难之旅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西藏藏医药大学和附属医院的领导为大师敬献了哈达和鲜花,表达了对国医大师的深切敬意和祝福。这天,旺堆为博物馆带来了他新得的“宝贝”——两套《古代伏藏宝典》各71册。


将整箱丛书归置放好后,旺堆领我们走进一间普通侧屋,映入眼帘的是沿四面墙摆满的古籍文献。它们全用红、黄两色绸缎包裹着,醒目而特别。数十尊仿真人半身历代名医鎏金铜像也安置此屋,令见者肃然起敬。


国医大师旺堆通过影像、照片、史料等主导、制作完成的仿真人半身历代名医鎏金铜像。


虽年事已高,但走进这屋,旺堆如数家珍般地开始介绍起这些人物姓甚名谁、出生何地、主要功绩等。仿佛,他脑海中正翻阅起一本近代藏医药天文历算学家们的人物传记。


36尊鎏金铜像囊括了近百年内诞生的以拉萨门孜康为主的如钦绕罗布、土旦次仁、措如·才朗等,兼有十世班禅御医、藏医专家向·巴丹旦增等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和少部分如青海省藏医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嘉益洛桑尼玛等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区内外有关藏医天文历算名家。


为制作这批铜像,旺堆将影像、照片、史料等一一还原、亲自设计后,送至北京一家专门制作铜像的厂家完成制作,以表达他对这些前辈的敬意和爱戴。


旺堆说:“在他心目中,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每一代人纪念和学习。”


图为旺堆为记者介绍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陈列的文物藏品。


早在2002年,为继承和抢救藏医药深层文化资源,作为当时的西藏藏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的旺堆,向时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已故)提议筹建博物馆事宜。但直到2004年,旺堆才正式着手开展“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此后20余年里,旺堆开启了收集相关文物的艰难旅程。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筹建博物馆,资金问题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收集珍稀的藏医药文物藏品,旺堆个人每年利用寒暑假,带学生或老师,奔波于西藏各地收集文物。不辞辛劳应邀到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讲学,也到过意大利、俄罗斯、尼泊尔等国讲学,所得讲课费用全部投入到收集文物和典籍中。


图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藏的医典。


旺堆的行动令人钦佩,他的呼吁从未停止。一些私人收藏者和寺院医院主动献出所藏“宝贝”;一些从事藏医药民企和私企无偿捐钱;也有很多毕业后拿到工资的学生慷慨集资……


而所有熟悉旺堆的人及其学生弟子积极行动起来,收集散布各地的藏品,或将自己了解到的文物信息及时传达给他。


对如今收藏于这家博物馆的所有物件的来源,旺堆历历在目,一言难尽。关于物件的点滴信息,他让学生制成卡片作记录。限于资金不足,多数时候,德高望重的旺堆不得不低下身姿,完成一趟趟艰难的“求物”行程。


图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藏的嘎玛古如大师曾使用过的物品。


十年前的某天,病重的旺堆正躺在家中,一位学生带来消息,山南藏医院的一位藏医收藏有一部手抄艾版本《四部医典》(艾指拉加里的艾地方,今山南曲松县贡康沙乡一带)。得知消息的旺堆不顾家人担忧,揣上1万元现金,让两位学生备车,在后座简单铺上垫子,一路躺车上赶往山南。


当山南的藏医格桑次仁见过虚弱至极的旺堆老师,又听他讲了一番真挚的掏心窝子的话后,虽有不舍,却感动于旺堆老师的情怀,将传自家族的典籍捐献了出来。


出自公元17世纪的艾版本(“艾”和图中的“额”同为藏文ཨེ་的音译)《四部医典》,现收藏于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


如今,这个出自公元17世纪的艾版本《四部医典》收藏于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内,与它一同收藏于此的还有被称为北京(也称承德或热河版)等共18个不同年代和版本的《四部医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旺堆的主导下,如今,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已颇具规模,收藏有藏医药、天文历算为主要内容的古籍文献1.8万余册(部),其中含100多部手抄孤本典籍;各时期历史文物800余件,最早年限可追溯至1200年前;木刻版典籍2万多部;各类具有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的馆藏物品5000余件;通过联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追踪文物信息、搜集原物或复制文献为主的历史文物近百件。


图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一角。


此外,还有以藏医始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藏医药传系大唐卡、藏传普派天文历算创始人——普巴·伦珠嘉措天文历算传系大唐卡为主的藏医药发展历史传系唐卡等60多部。


现在,这家博物馆承担着藏医药文化传承和人才教育的双重功能,由此也带动区内外各级藏医医疗科研机构掀起一股藏医药文化保护和建设热潮。


图为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天文历算相关典籍。


旺堆说:“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典籍中,我们能找到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也能从中找到属于当下和未来的文明指引。”


他还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1亿多元建成的新馆目前已在拉萨教育城的新校区完成主体建设。相信未来,这批他用半生积聚的“财富”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向世人展示。


潜心问道,他融会贯通各派学说编著辞典服务临床医学


1950年,旺堆出生在昌都贡觉县阿洛村,那里自然气候宜牧业、可耕种。


在母亲的坚持下,幸运的牧童旺堆8岁起就学习藏语文等基础文化课。


由于当时的阿洛村并无藏医,谁家有人病了,家人只能带着病人的晨尿(藏医诊病的一种法子),骑马或徒步前往别的村落求医,来回要花一天或更多时日。


也许缘于此,自小被寄予厚望的旺堆,在13岁那年被父母送到贡觉名藏医其美多吉跟前,期许他长大后成为一名藏医,普惠当地群众。


图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藏的其美多吉大师使用过的物品。


从此,旺堆那颗潜心求索的心,开始向“藏医药学”的门靠近。因为老师所在地离家太远,少年旺堆从此与家人聚少离多,而他的求学问道之路也才刚刚开启。


旺堆每日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既要钻研学习藏医药相关知识,也要协助老师采药、制药及诊疗。师徒相授中,老师慈悲济世的优秀涵养和品德,也在岁月里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旺堆的骨髓。


时间从来不会辜负一个用心之人。十余年后,已经成长为贡觉县青年藏医的旺堆,获得了前往拉萨市藏医院进修的机遇。这期间,他师从甲日·土旦次仁、康珠·央嘎、贡嘎平措等名藏医,还在当时仍健在的多位鸿儒硕学的师德典范影响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临床藏医。


光阴荏苒。1975年,在时任拉萨市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的邀约下,旺堆正式调入该院工作。从此,在更为广阔视野里,旺堆在实践诊疗中精研医理,在浩瀚的典籍里求索问道。


熟悉旺堆的人都知道,他嗜书如命。业余时间,常常书不离手。钻研苦读数年后,他逐步继承各派医理医家特长,以至融会贯通。


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收藏的一张用桦树皮写成的典籍。


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坐不住”是旺堆的常态。他每天出诊、教学、阅读、研究,工作量巨大,却乐在其中。他对临床各类急、慢性疾病作出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配制药物遵循药理,一丝不苟,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信任。


即便是在退休后的很多年里,旺堆仍每周定期在家坐诊为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诊疗,却从不收诊费。后来,旺堆生病期间,很多曾经的患者前来探望他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旺堆的钻研精神始终贯穿他传承藏医药文化的人生。他笔耕不辍,将自己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成书,供更多藏医药专业人才学习借鉴。


针对当时藏医药文献资料匮乏的情况,旺堆很早就开始收集、整理资料,做记录等编写辞典的研究工作,历时8年,他编著藏医史上第一部现代综合性辞典——《玉妥心要》,由于其特殊价值,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高度评价并亲笔作序。


时至今日,《玉妥心要》仍然是藏医药工作者的必备工具书。旺堆还编制《新藏医词典》《临床经验纪要汇编》《藏药方剂》等鸿篇巨制,服务于当下的藏医药临床实践。


2023年11月1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藏医药文献大全》首发,其中收录国医大师旺堆毕生心血结成的六卷本“国医大师旺堆文集”。


在博物馆国医大师旺堆让徒弟念一段古籍中的文字。


这些著作是他为传承发展藏医药事业,利用业余时间,起早贪黑,给入门的学生以及后代写的。但当初这部《藏医药文献大全》的主编找到旺堆想收录他的文集时,旺堆起先回绝。因为他觉得《藏医药文献大全》收录的都是大家的著作,而谦虚的他自称自己只是一名热爱并从事藏医药事业的普通医者和老师。


他总说,一代代先辈在经历艰苦奋斗后遗留给后人的珍贵古籍,需要每一代人在实践中应用起来,用书中的内容,帮助更多的患者脱离疾病的苦海。


“如今,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扶持政策很好。藏医药事业要进一步推广,不仅要汲取前辈经典作品中的精华,而且每一位教师要有责任把学生教好。只有这样,藏医药事业才可能有更好的未来。”他说道。


教书育人,他见证引领新时代藏医药事业发展、掌握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藏医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以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形成。


从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并开设藏医系招收藏医专业首批本科生,至1989年,在原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自治区藏医学校的基础上,西藏藏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博览群书的旺堆屡次被委以重任。


数十年来,旺堆将传统藏医药事业作为己任,常怀一颗利众之心,在充分升华个人生命价值的同时,给新时代藏医药传承者树榜样、铺道路。


他认为,现代高等医科教育是必然趋势,且能缓解藏医人才断层危机。在他的教学生涯里,历经第一批藏医本科生加入藏医队伍;完成第一批藏医硕士、博士的培养。至今,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上万名,他们像种子般广撒在高原大地,成为基层老百姓治病就医的第一道门。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西藏藏医药大学和附属医院的领导为国医大师旺堆敬献了哈达和鲜花,以此表达对大师的深切敬意和祝福。


数十载任教,旺堆以严厉著称,学生既怕他又敬他爱他。每天,他的身影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当年,学校管理学生的系统制度未成章前,旺堆是先行试探者,身为早期师徒相授的传承人,旺堆自成一套管理学生的办法。


每日天不亮,他第一个出现在校园,不厌其烦地敲各个宿舍门,督促学生背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每个学生通背《四部医典》等经典藏医理论著作。在品德上严格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特别要尊师重道。


虽以严肃认真出名,但他仍然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和老师心目中一盏常亮的明灯。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学生一同参加劳作,也常将自己当年跟从师父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他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从不良情绪或困境中走出来。


那些年,旺堆也是最晚离开校园的教师之一。以至于有一次他从学校赶夜路回家,不小心掉入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全身沾满污泥,臭气熏天,只得一路跑着回家让爱人拿水在院外往他身上泼……回忆这些往事,年近耄耋的旺堆仍然忍不住哈哈大笑。


由于博学多才、乐施善教,旺堆授课的内容总是引经据典、贯通古今,所以,在藏医药学术界素有“活典籍”“活辞典”的美称。而听过他课的学生也无不感慨:“听旺堆老师的课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旺堆对每一位收藏于博物馆的鎏金铜像人物诞生年代、历史、功绩等如数家珍。


旺堆退休前,先后教授藏医伦理学、人体学等20余门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他主讲的藏医三因学、内科学被评为校级、自治区级精品课,藏医保健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旺堆行医从教60余载,作为一名藏医,他兢兢业业,每天坚持临床工作10小时以上;作为教师,他起早贪黑,几乎参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作为科研者,他读万卷书,在古书中与前辈对话。


旺堆始终以本真的医理和高超的医技济世为怀,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偏远农牧区的藏医成长为国医大师,为高原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


几十年里,旺堆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探访相关遗址、走访当地居民,经过10多年的研究于2002年在意大利国际藏学会议上首次论证提出“藏医文化源于古象雄医学文明”的观点,确定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3870多年的起源学说,将藏医发展史提前1000多年,掀起藏医药文化保护和建设热潮,也在国际上奠定了话语权。


旺堆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他是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是藏医药界杰出贡献者,也是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博导等。可他却最在意学生是否学到了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的精髓;最在意高原群众是否因为藏医药学的发展与传承而真正获益;最在意自己仍在为之忙碌的西藏藏医药天文历算博物馆是否能让后辈们更加直观地接触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成为这门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


采访结束时,记者随口问到人生是否有遗憾时,旺堆直言:“如果是指我个人能左右的人生,那真没有。我此生有幸见过很多藏医药界的大德,并师从过其中不少人。我珍惜每一次机遇,从不懈怠,精进医术,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也自掏腰包接济过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但人生怎么可能没有遗憾事呢!对我而言,比如,打听到一件文物散落民间,却无力也无钱收藏于博物馆,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我经历过很多次。我这一生全力投入事业,让我的家人跟着我背负艰难。因此,对家人我常怀愧疚感。”


“如果一个人自己立不起来的话,别人怎么扶也没用。对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旺堆表示,“保护文化需要每代人在继承中发扬,更要看年轻人对自己所肩负使命的态度,希望年轻一辈要守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致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信


西藏一市事业单位公招最新消息!


十一险一金、带薪休假、餐补……西藏近期招聘合集来啦


拉萨月销量9999+的外卖店,停业整改……


更多消息,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记者:晓勇 平措次仁 扎西顿珠


主编:常川

编审:高月明 丹增朗赛

编辑:索朗央宗 明吉


觉得好看,点个“赞”+“在看”

西藏日报
传播报道西藏新闻,及时播报最新政策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