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去年,还是前年,康辉的一条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
在视频中,康辉看似正义爆棚地痛斥美元霸权。
他说:“美国凭借着一张成本只有大约17美分的百元美钞,就让其他国家向美国提供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这不是赤裸裸的掠夺行为,又是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一直比较喜欢那个长得白白净净、阳光俊朗的康辉。然而,这段赤裸裸地信口雌黄的视频,却让康辉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简直是一落千丈。
和大多数人(包括很多极其讨厌美国的人)对视频内容深感震惊一样,我真的没有想到,堂堂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竟然能说出如此愚不可及的话。一张如此英俊的脸庞背后装着的,竟然是一个如此缺乏基本常识的空洞头脑。
尽管听了厌恶,但是,大多数人不过是把这个视频当做笑话来看。真正让康辉“不康不辉”到形象几乎彻底粉碎的程度的,还是不久前的另一段视频。
在视频中,康辉慷概激昂地说:“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变得微不足道。”
听得我浑身发抖、怒不可遏,真想把手伸进视频,给他响亮的一掌:“遇到困难了,就十四亿人平均分摊?作为著名主持人,你康辉的年度总收入,为什么不拿出来,和农民、外卖员、清洁工等等人群一起平均?”
请问大家:和康辉比起来,白岩松可曾闭着眼睛说过这一类笑话?
我一度也厌恶过白岩松,那是因为我看到了王朔痛骂白岩松那段话的截图。在截图中,王朔调侃白岩松说,一脸严肃,假装忧国忧民,骨子里却十分的作。
王朔对白岩松的这段评价是真是假,无法查验。我甚至一度想都没有想到需要查验,就跟风转发、嘲笑、批评白岩松。
其实,中国文化人普遍共享的一大毛病就是: 不是相互吹捧,就是相互贬低。所以,王朔对白岩松的这个评价,即使是真的,我们大可不必太过当真。
当我看到了康辉的这段视频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们是不是对白岩松太不公平了?
平心而论,自1992年央视改革进入东方时空,担任时政评论员和主持人以来,白岩松真没说过什么突破底线的话。
大家厌恶康辉,那是因为他在短视频中说了这些违背常识的笑话。大家批评白岩松,则是因为他在节目中的言论没能满足大家对新闻理想的期待。
我还是换一个更加直白的表达吧:康辉被骂,是因为说了一些让人恶心的话。白岩松被骂,则是因为没有说出大家想听的话。
这样一对比,大家应该就不再那么厌恶白岩松了。
几十年来,中国走的一直都是增量改革的路径。所谓的“增量改革”,就是在不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和增补弱势群体的利益。
中国的庞大体量,决定她只能继续选择增量改革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经济社会结构基本盘的稳定,便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一定的宣传口径,既是无奈,又是必要。
作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很难突破这个口径。他能做的,只是沿着这个口径的边缘,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一些导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一个月来,关于朱令去世,我写作和转发了那么多文章。然而,很多平时动不动抱怨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人,连转发的勇气和意愿都没有。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动不动要求别人勇敢无畏。
与其对一名主持人寄予厚望,然后,又因对其失望而高声痛骂他,不如让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道德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