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或双侧睾丸位于阴囊以外的下降通路,未进入阴囊,也称为睾丸未降。
临床:
1. 约30%的未足月婴儿会出现隐睾;
2.约占足月产男婴的3%,其中1%的患儿出生后12个月仍未降入阴囊;
3.1/3为双侧;
4.90%未降睾丸位于腹股沟管;
5.部分伴有睾丸微石症的患者,B超检查可见钙化回声。
6.发病机制:胚胎期睾丸自身发育和下降是协同发生的,胎儿睾丸在6个月左右时由腹腔下降到腹股沟管内环附近,在腹股沟管内则依赖雄激素的刺激,任何阶段的激素异常均可造成下降受阻;
7.以手术治疗为主;
8.隐睾常无正常生殖功能,其中不育症约占
75%,部分为生精能力低下;
9.隐睾增加了睾丸扭转的概率,同时隐睾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比正常睾丸高20~40倍,最常见的是小管内原位精原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
大体:
睾丸位置不正常,体积常较小或相对于健侧小。
镜下:
1.精曲小管减少,部分变性萎缩,小管体积大小不一,基底膜增厚,间质水肿;
2.睾丸生殖细胞(主要是精原细胞)数量减少或不发育;
3.可出现嗜酸性小体或微滴;
4.偶见异常巨核精原细胞及原位生殖细胞肿瘤;
5.睾丸间质结缔组织增多,其中可见散在分布的间质细胞,细胞形态不完整,界限不清,胞质较少,表现为不同程度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小管周围纤维化;
6.年长患者可表现为睾丸附睾硬化萎缩。
免疫组化:无特殊。
超微结构特征:
2岁以内幼儿电镜病变可轻微,随年龄增大至5岁以上逐渐出现精原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较少,基底膜增厚、内突形成;
睾丸组织精曲小管减少,部分变性萎缩、玻璃样变,核膜皱褶,滑面内质网扩张空泡变,大龄患儿可出现线粒体断嵴、退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声明:旨在记录、分享、学习典型病例,欢迎批评、指正、学习,共同进步。如果造成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