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Xie, F., Jiang, N., & Kuang, X. (2024). Towards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1–15.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谢富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Jiang Nan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匡晓璐
摘要
Abstract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政府2024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自提出以来,已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是旨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等政策相衔接。这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口号。虽然“传统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供给系统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就是例证,这导致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发展新的质量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方式转型,培育具有新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新兴产业,实现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和数字化的产业生态系统,重塑生产关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生产方式;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引言
自2024年3月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高调亮相以来,“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广泛讨论,并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词最初是在2023年9月被提出的,后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并丰富了其内涵。早期讨论的重点是利用科技创新来促进战略性新兴和面向未来的产业,从而塑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关键要素和本质。以工人、劳动资料、劳动主体及其最优组合的提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核心标志,将范围从“新兴产业生产力”扩大到“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的生产力;“以创新为标志,以高质量为关键,新的生产力实质是先进的生产力”(2024).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这就要求了我们还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生涯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概述了一些原则和关注点,包括因地制宜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优先转型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领域、防止一头扎进项目和形成产业泡沫,以及深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制度改革。
从“新常态”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组织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集权领导的原则之上的。该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够将传统小农经济中的分散个体整合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以解决在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凝聚力需要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统一,这也应该延伸到经济层面。这就要求党分析和识别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性经济政策,划定经济改革的轨迹,自上而下地传播新理念和新论述,从而动员各界完成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和党对经济规律理解的加深,这些新概念和新论述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新常态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引入了“新常态”的概念,以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随后,在2014年的会议上,他通过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市场竞争、资源和环境约束、风险的积累和分散以及资源配置模型和宏观经济控制方法的九大趋势变化来分析这一新概念。形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行业的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需求,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随着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演变”、“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等概念共同阐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转折点的出现。其中,“主抗的演变”决定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是肯定中国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的基础。“新常态”在实证层面描述了“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外在表现。
(二)新质生产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新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这些都是旨在解决主要矛盾的一贯而具体的发展战略。2023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一种更清晰、更完整、更系统的改革方法。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新的生产力是指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率和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关键战略举措。
生产力的质变和生产方式的飞跃
生产力处于不断进化和转型的状态,涉及合作模式(生产力)的定量统计变化和质变。量变的积累可以导致质的中断或突然的飞跃,但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每一个因素都能推动生产力的质变。生产力的本质是“合作方式”,只有这种合作方式的性质发生变化,才代表生产力的质变。
(1)从社会形态进化的角度来看,当生产力发生质变,新的生产力占据主导经济角色时,它们将重塑所有社会关系。
(2)从单一社会形态(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内发展阶段演变的有利位置来看,合作方式的变化就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的变化。如图1,由于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基于特定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水平(即生产力大小)在统计上会增加。然而,这种增长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而减弱,生产率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动下,能够产生更高生产力水平的新生产方式逐渐形成。这种生产力水平变化的过程是周期性的。
图 1 生产率的定量变化和生产力的质变
“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的变化对生产力质量转变的影响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产方式的转变上。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劳动的分工和组合才能组织起来,生产资料才能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来节省,所生产的劳动资料只能通过其物质特性(如机械系统)供集体使用,巨大的自然力量被压入生产服务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所引起的生产力的质变,也将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一旦生产力的革命实现了——这用技术术语来表示——生产关系的革命也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1991, 442)。因此,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产生的质变力量。
“传统生产力”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传统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凭借其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效的供应链,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模块化部件,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大规模生产和巨大的外国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收入水平,并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标准化国内消费市场,这个市场仅仅与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模式相适应。与此同时,人口的消费结构已从满足衣食等基本需求转向提高生活质量,如满足住房和交通需求。这推动了房地产、汽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行业通过产业联动效应扩大了上游工业产能,从而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
(二)主要矛盾
(1)传统生产方式高度依赖于来自国外的持续和稳定的最终消费需求。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市场的萎缩和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导致下游加工企业产能过剩,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向固定资本投入较大的上游企业传导,从而加剧供应链产能过剩。
(2)国内大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结构,这导致产品标准化消费与多元化消费并存,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根本问题,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矛盾的主导原因。大规模生产模式以低技能工人操作的单一功能专用机械和设备为基础,缺乏技术和设备的灵活性,无法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标准化产品以外的任何东西,并且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因此,高品质、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升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3)中国受到西方对关键领域和资源能源核心技术的扼杀。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中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供应链的“阿喀琉斯之踵”处于他人的控制之下。并且,中国的资源和能源严重依赖进口。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着力解决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无法适应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结构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特别是“革命性技术突破”,其驱动力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具体的方式如下:
(1)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面向未来的产业,以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期望。此外,中国还需要在发达国家很少涉足的领域实现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才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2)通过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转型,推动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和数字化的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供需高水平良性循环。在发展新兴和面向未来的产业提升有效需求的同时,要借助数字技术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持续推进构建自主可控的高质量供给体系。
(3)通过深化经济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交换关系。在生产关系方面,要努力“按照发展新型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机制”。
(4)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急于推动,要循序渐进,稳步前进,并且应当用政策辅之以解决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总结
自18世纪以来,世界见证了几次重大的科学革命,这些革命刺激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刘和熊,2023)。一些国家抓住了可用的机会,并利用技术变革来改变生产方式并促进生产力的质变,从而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领先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既需要时间累积,也需要空间溢出效应。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各国作为国家所做的,他们为人类社会所做的......每个国家都为其他国家的利益完成了主要的历史方面(主要决定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1975,281)。在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模范国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方式的变化来推动生产力的改变。世界正在经历一个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其标志是新的科技革命、工业变革和国内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利用中国的制度、市场和人才优势,确保就业和经济增长,利用数字技术革命转变生产方式,培养优质的新质生产力,中国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典范,并通过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顶刊数据展示
高级、永久会员数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