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十堰大爷珍藏了4个老物件,第一个就让人泪目

时事   2024-11-29 18:13   湖北  

十堰晚报官方微信


发旧卷边的电码本、泛黄的老式地图册、打满补丁的搪瓷盆、七八十年前的存钱罐……当这些老物件出现在眼前,你会不会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看到了一位老人的一生,有种“时光倒流”的穿越感?



近日,十堰晚报记者采访到了88岁老人王玉鐄,在他家中看到了这些老物件。它们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位老人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60年代的《标准电码本》

藏着一段伤心往事


在王大爷的家中茶几上,摆放着一本封面泛黄的《标准电码本》。每当摩挲这本小册子,就会勾起他的一段伤心往事。



王大爷出生于1936年,经历了战乱和饥荒的年代。1960年左右,他从当时的湖北林业专科学院毕业,被分配至武汉,在省农业部门工作,妻子与襁褓中的儿子则留守黄冈蕲春的老家。在电话没有普及的年代,电报是他和家人联络的唯一选择。


儿子两个月大时突患疾病,妻子发来一封简短的电报:“儿病,速归!”无奈工作恰处关键时期,分身乏术的他,匆忙寄出30多元钱,祈愿儿子能闯过难关。可命运弄人,待钱款辗转多日抵达,孩子已去往天国,徒留满心的悲戚与遗憾。这成为他心底无法愈合的创口。


为了纪念病逝的儿子,也防止再遇到家有急事不能及时沟通的情况,王大爷专门购买了一本电码本,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学会了在节省字数和费用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书写发报内容,方便邮局工作人员早些发送。后来的岁月里,这本电码本也让他和尚在老家的妻子联系起来更便捷。


“它像一个时光的‘伤疤’,提醒我珍惜当下,感恩拥有。那些苦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的安稳生活太珍贵了。”王大爷感慨道,眼中泪光与笑意交织。


《公路交通地图册》

 见证他初来十堰的“苦旅 


省城的生活未歇脚,工作号角又催征。第二年,王大爷受命奔赴十堰市竹溪县,开展桐油和生漆产业的调研工作。彼时交通十分不便,从武汉到竹溪,路途遥远且艰难,宛如一场披荆斩棘的“历险记”。



“我查了地图,初步规划了行程。先是在武汉坐火车到随州,又从随州转车到襄阳,从襄阳搭乘去丹江口市的邮车,然后又坐船去了黄龙滩,从黄龙滩转到竹山得胜镇,直到第五天才抵达竹溪县。”回忆起当年的进山经过,王大爷历历在目,尤其是坐邮车这件事让他终生难忘。


说是邮车,实则是帆布篷卡车,堆满邮包的车斗成临时“座舱”,王大爷蜷缩在上面,随着车辆的剧烈颠簸摇晃前行,仿佛置身一个“簸箩”,五脏六腑都在跟着车身的晃动而“移位”。他手里紧紧攥着这本《公路交通地图册》,生怕回武汉找不到路了。


经过五个昼夜辗转,抵达竹溪时,王大爷已浑身酸痛。他稍作休整,便走进山林田间,与桐油茶树“亲密对话”,记录数据、访农户唠家常,为农业蓝图添砖加瓦。


70年代的搪瓷盆

 盛满老两口相濡以沫的情分 


上世纪中叶,搪瓷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婚嫁送礼的必备品。在王大爷的家中,有一个满是补丁的搪瓷面盆,旁人瞧着是垃圾,于他却是稀世珍宝。



1970年,王大爷从省里调至十堰农科院工作。他举家搬迁到十堰,自此夫妻终于结束了两地分离的生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妻子是勤俭持家的“巧匠”,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搪瓷面盆“身兼数职”,洗漱洁面、洗菜淘米,忙得“不亦乐乎”。秉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这个搪瓷面盆经历了多次修补。


“盆身磕裂、掉瓷,妻子丝毫不慌,寻来工具材料,贴上‘膏药’,又继续‘上岗’。”王大爷轻抚盆沿,感叹道:“这个盆上的补丁都是妻子打的,盛满柴米油盐,也盛着我和老伴相濡以沫的情分。”



8年前,老伴因病去世,搪瓷面盆便成了王大爷的情感寄托。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妻子勤俭持家的身影和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些艰难岁月。


孩童时的小猫存钱罐

  

收纳着四代人的

勤俭家风  


在王大爷客厅的柜子里,摆放着一对山西晋城瓷厂出品的小猫茶壶存钱罐。它们安静而乖巧地伫立在角落,周身被擦拭得锃亮,每一寸搪瓷釉面都泛着柔和且醇厚的光泽。这可是王大爷一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王大爷的父亲曾经在南京工作,是一位知名的桥梁工程师。在他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优渥。从他记事起,父母就买回了这对小猫茶壶存钱罐,成为他童年最喜爱的玩具。然而没过多久,战乱的阴云骤起,王大爷一家被迫踏上颠沛流离的返乡之路。这对小猫存钱罐也跨越山水,跟随他回到黄冈蕲春老家。

在那个艰辛的岁月里,母亲常指着存钱罐对他说:“钱来得不容易,勤俭是立身之本。这存钱罐存着的是咱过日子的底气。”王大爷懵懂点头,也将母亲的教诲铭刻心间。自那以后,他对存钱罐的珍视更添几分。在子女们开始懂事、有了零花钱时,王大爷又郑重地将存钱罐递到他们手中,复述着母亲当年的教诲。


岁月悠悠流转,子女们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接续传承下去。“我孙子上大学时不仅从不乱花钱,到大学毕业时还自己攒了两万元钱的积蓄。看到勤俭的家风在新一代身上体现,王大爷十分欣慰。就在不久前,上小学的重外孙还把这对存钱罐拿到学校展览,给同学们讲述家风传承的故事。

这对存钱罐历经四代人的悉心呵护,如同家族精神的“储蓄罐”,收纳着勤俭持家的质朴家风,见证着王大爷一家在岁月洪流中的坚守与变迁。

“每一次钱币的投落,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敬畏、对未来的期许。”王大爷说,这不仅是一个玩具或装饰品,更是家风传承的象征,也希望这个好家风能一直传承下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城市变迁更新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共享者。那些历经岁月的老物件不一定价值不菲,但绝对珍贵无比,它们是时光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岁月旅途的“神奇钥匙”。


您身边有这样的老物件和故事吗?期待您的参与和分享,让我们共同书写这份时代印记,让它在时间长河中永放光芒。


征集热线:18062186186、18702704952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十堰晚报

十堰晚报原创微信 欢迎分享
文、图、视频/十堰晚报记者 唐晓玮
编辑/大杨 责编/千阳  终审/晓芳
合作热线/0719-8118180

十堰晚报
十堰地区影响力遥遥领先的公众号。这里有权威的资讯、及时的新闻、贴心的服务。在这里,读懂十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