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人生有度,过则成灾。
生活中,许多人的日子本就一地鸡毛,却又看不得其他人间疾苦。
殊不知,无法驾驭自身责任感的人,最终都只会把自己活成了易碎品。
1
鲁迅先生有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被关系中的善意消耗。
可有人明明已深感疲惫,却犹自隐忍,没有喊停下来的勇气。
直至身心俱疲,难以为继,方发觉自身犹如风中残烛,脆弱的不堪一击。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十分善解人意的女孩,朋友都愿意向她吐露心事。
有人心情不好,向她诉苦,她便感同身受;
好友打电话和她抱怨,她也想方设法帮忙开导。
强大的共情能力,让她不停用自己的能量喂养,温暖着别人,逐渐成了所有人的棉袄。
可每当夜晚独自一人时,白天所有的糟糕事情都会在她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倒放。
这些四处汇集而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她的世界逐渐失去了色彩,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
生活,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当你的能量被无度挥霍,便难以轻盈地旋转于当下的舞台。
正如《道德经》所言:“知止不殆。”
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开纷扰,远离祸端。
所以不要对人太好,因为别人永远喂不饱,反而会把自己拖垮。
学会在喧嚣中筑起心灵的篱笆,清晰界定情感的疆域,守好自己的磁场不被侵扰。
唯有如此,方能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独立,不让外界的波澜扰乱内心的宁静。
2
曾仕强教授说:“宁可救虫,不要救人,我们有太多的苦难,都是从救了一个人开始。”
深以为然,涉足他人的命运之河,必搅动自己的波澜;
妄动因果的织网,终需背负他人多的风雨。
人生旅途,自我乃万物之基,助人之前,唯有先固本心,护己周全,方能远离纷扰,清净前行。
从前,有商人向一位画家求画,但又不满画家出价太高,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画家与一人十分交好。
于是商人便带着重礼找到画家的朋友,想要求他出面,帮忙压压价格。
谁知朋友一听这事,十分果断的拒绝,商人不解询问原因。
朋友表示:画家有一项规矩,价格一旦定下,就不会再改变,我虽是他朋友,但也不能让他坏了规矩。
正是因为这一份自觉与分寸,朋友与画家才成为了至交好友,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中年以后,余生最清醒的活法,不过就是做个“不负责”的人。
正如《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可最重要的,还是先照顾好自己。
所以智者深谙减法之道,摒弃无谓的助人执念,卸下过重责任枷锁。
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不要拿自己的福,去接济他人的运。
允许别人自由演绎其命定的篇章,也允许自己做个旁观者,为自己留有空间,留有距离。
如此收起了无处安放的责任心,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人生至少能减少九成的烦恼,才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清醒。
3
《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恰如世间万花争艳,人生轨迹各异。
若是同道,便携手并肩,若是有别,便平静远离。
成年人最通透的活法,就是自己照亮的同时,却不必强行给他人点灯。
有一位作家说起过自己一个朋友
他有个发小,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好得像亲兄弟一般。
随着各自长大,发小留在了老家替人打零工,而作家外出闯荡,最后当上了一名报社编辑。
因为身处异地,两人渐渐很少联系。
多年后,作家回乡探亲,便约了发小出来聚聚。
饭桌上,两人纷纷说起往事,激动不已。
等酒过三巡,发小不禁感叹起了生活的不容易。
作家听罢,就顺着话头说做工人太辛苦,最好还是另寻出路,并从包里拿出了两本书送给发小。
发小只是笑他瞎出主意,看书也不如喝酒打牌有意思。
作家几次劝告下来,不仅毫无效果,还惹的发小以为作家看不起他,最终负气离去。
作家无奈,只能匆匆给发小留下一份礼物,便失落离去。
作家陈忠实曾说:“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深以为然,人这一生,要处理的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对老天的事,要顺其自然,别多想,不强求;
对他人的事,只需适度关怀,别瞎搅局、别太负责。
人海茫茫,不是所有人都是同舟共济之人,“道不同”乃常态,强求无益。
与其费力改变,耗神教育,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
▽
对你抱怨,消耗你能量的人,建立边界,品守好磁场。
向你索取,不知道感恩的人,学会拒绝,懂得翻脸。
认知不同,不知你苦心的人,保持沉默,抽身远离
人际关系大多数时候也像物品一样,要用心选出合适的,而非徒劳改造瑕疵,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满是芬芳。
点亮在看,愿你所遇皆良人,也愿你把真心、在意,都能给真正值得的人。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