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涵、意义、关系、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分析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阐述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建设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剖析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指出当前在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面临的外部和内部挑战,最后提出加强建设的具体策略,强调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对于国家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建设;民族精神;文化全球化
一、引言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寄托。它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类社会前行的方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力量愈发凸显,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定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它源于对本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与尊重,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文化内涵、特点和优势的理性分析之上。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1. 凝聚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以中华民族为例,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些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面对外敌入侵还是自然灾害,都将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而战,这种凝聚力正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2. 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经济领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我国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文化自信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促进国际交流
文化自信使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设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进了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武术等在国际上的演出,也吸引了大量国外观众,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文化主体性的含义
文化主体性强调文化主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它要求文化主体对本土文化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坚守和发展这些特色。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发展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意义
1. 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文化主体性建设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至关重要。它能够保护文化基因,确保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传统技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主体性建设,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传承机制,让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其不被现代文明所淹没。
2. 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文化主体性建设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抵御文化霸权。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我们只有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不被其同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面对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时,我们通过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产业,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来维护文化主权。
3.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主体性建设鼓励从自身文化土壤中挖掘创新灵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我们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时,可以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元素,又通过现代的制作技术和创新的故事讲述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
四、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
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前提
只有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时,才会有主动进行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意识和动力。如果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就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发展中失去自主性,甚至盲目模仿和照搬其他文化。例如,当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价值时,才会积极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构建起文化主体性。
2. 文化主体性建设巩固文化自信
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过程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从而巩固文化自信。当我们在文化发展中坚守本土文化特色,不断挖掘和发扬文化内涵,创造出优秀的文化成果时,如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奖项,会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程度。
(二)相互促进
1. 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主体性建设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文化自信为文化主体性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在自信的指引下,文化建设能够沿着符合本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道路前进。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文化元素需要重点保护和传承,哪些需要创新发展,从而避免在文化建设中迷失方向。例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基于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推动文化主体性建设。
2. 文化主体性建设成果提升文化自信程度
成功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成果,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作品等,能够向国内外展示本国文化的魅力和实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当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当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时,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这种自信又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主体性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五、当前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外部挑战
1. 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
在国际文化格局中,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推行文化霸权。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向其他国家输出其文化价值观。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其中往往蕴含着西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渗透严重冲击了本土文化的发展,削弱了一些国家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2. 国际文化竞争压力
全球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文化都在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在这种环境下,本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占比和影响力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国际市场上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在文化产品的输出数量、质量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建设。
(二)内部困境
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在国内,部分民众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忽视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另一方面,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肤浅,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如将传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古装、传统礼仪等,而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主体性建设。
2.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现代文化产品创作方面,我国存在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文化产业中,部分文化产品存在抄袭、模仿国外或国内已有的成功模式的现象。在文化艺术创作中,一些作品缺乏新意,难以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文化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我们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制约了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深入发展。
六、加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策略
(一)深化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
1. 加大对传统文化典籍、民俗等研究力度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典籍是挖掘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政府和学术界应加大对古籍整理、研究的投入,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解读和阐释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同时,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应受到重视。对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文化传承提供丰富的素材。
2. 建立多元化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国画、经典诵读等课程,在大学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和选修课程。在社会培训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力量。
(二)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1. 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创新,为文化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建立文化产业创新园区,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创新氛围。同时,加强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开设与文化创新相关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文化创新水平。
2. 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如数字文化产品开发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数字文化产品,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如开发文化类APP,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如对古建筑、文物等进行三维扫描和虚拟展示,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三)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
1. 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
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项目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各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鼓励国内文化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例如,组织中国的文艺团队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2.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传播文化价值观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节庆、文化旅游项目、文化艺术作品等。以文化品牌为载体,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庆典活动,吸引国外游客和民众参与,让他们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同时,加强对文化品牌的国际推广,通过国际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文化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培养
1. 完善文化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抓起
建立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材编写方面,应融入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文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此外,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
2. 提高全民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社会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全民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普及活动,如文化展览、免费艺术演出、文化讲座等,让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为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七、结论
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文化自信为文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文化主体性建设则是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外部文化霸权和内部文化发展困境的双重挑战。但通过深化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加强文化教育与国民文化素养培养等策略的实施,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这不仅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的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建设事业,让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