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生涯(上)
64届高三(2)班 姜汉卿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姜汉卿的著作《知识改变命运——筑梦·追梦·圆梦之路》,由研究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本节内容回顾了作者在1958年9月至1964年7月的中学时光,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奋力追求知识的决心。这段经历不仅折射出一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奋斗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梦想。
--------↓正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始建于1927年,简称“盐中”,去年恰逢建校90周年。学校初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区立盐城中学”,随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后因抗战等原因校名校址多次更迭。1953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盐城中学”至今,并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在民间被誉为全省普通中学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盐中学子群星璀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貢献,涌现出了如外交部原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解放军总后原政委、上将周克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诗宬;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李立浧;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台湾原“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陈廷宠;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政委史有来等一大批杰出的知名校友。能够到这所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人才辈出的学校读书,是我莫大的荣幸。
1958年7月于南龙小学完小毕业后,保送到盐城中学读初中的录取通知书按照盐城中学1958年7月28日《录取通知书》的要求,我于当年9月8日开学正式上课前的9月7日到校报到。9月6日,我随父亲跟人家顺船来到盐城。从老家陈大沟到盐城,当时没有车辆可乘,轮船也没有,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木船。将近100里水路,早上从家出发,直到天黑才到盐城,途中父亲还几次上岸帮助拉纤使船快行。我们在人家船上住了一夜。第二天,时值深秋的白露节前一天(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天气特别冷。早上起来,只见满地浓霜,和现在的气候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初到盐城,感到从穷乡僻壤来到了大城市,处处新奇。其实,那时的盐城和今天的盐城相比,不过是一块弹丸之地。城市的范围西起登瀛桥,东到今天的国贸大厦附近;南起现在的解放桥以内,北到老北闸桥(人民公园南边)。在此范围以外,全部是农田。全城一条比较繁华的大街是从中市桥(大致在现在的建军中路与解放路交汇处东南侧,即苏宁商场门前的新铜马广场)桥北到登瀛桥,街道只有7-8米宽,很窄,相当于现在的步行街,只能走人,不能行车(当时也没有汽车)。一座较好的建筑就是有两层小楼的电影院。1958年秋天,为改变城市面貌、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填平了中市桥下的那条东西向的中市河(我也参加过填河劳动),到1960年,东西大街拓宽到40米,建起了地区行署办公大楼。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戏称这座不大的城市为“一条大街一座楼,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交通运输发展了,可城市变化还是不大。地区长途客运、城区公共交通、盐城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都利用市区有限的道路资源,结果出现了“盐城一条街,三家车子抢着开,早上出不去,晚上回不来”的窘境。我们来到学校报到、安排好宿舍以后,父亲便眼含热泪和我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好好学习、注意安全。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上学,作为家长,不放心是很自然的。而我当时却觉得没什么,对于父亲的离去并没有感到孤独而难过,这可能是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和我一个人离家在南龙小学住校读书两年而习惯了吧。我们就读的盐中,就在现在的解放北路历史悠久的盐中北校区。当时,学校大门朝西,门外有座小桥通向大街。学校四周有护校河与校外相隔,河这边的校区四周筑有堆堤,堆堤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校园东南角有一座人工挖土堆起来的共青山。共青山上有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凉亭。共青山当时处于广袤的盐阜平原上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城西的面粉厂(那时城里没有高楼)。学校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少先湖。上个世纪60年代在湖上建起了曲桥和湖心亭。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湖面上布满荷花灯,煞是好看。共青山和少先湖是学校的文化象征。学校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历史遗迹——“盐城八景”之一的瓜井。它井深水甜、大旱不涸,已保存近两千年。相传东汉熙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句章农民许昌、许韶父子揭竿起义,自封阳明皇帝。吴郡富春人孙坚募兵讨平了许氏父子,后来奉命担任自汉武帝元狩四年盐城建县(盐渎县)以来的第一任长官。孙坚的父亲孙锺在当时的县城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以此为生。这瓜井便是他留下的。孙坚任满离去,后来他起兵入吴,长子孙策战死,次子孙权自立为吴王,以京口(镇江)为都城。孙锺开垦的瓜地和开挖的瓜井被人称为“真龙地”。隋大业十一年 (公元616年),农民起义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在县城南门外修建皇宫,这口瓜井便成了他御花园的一部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发兵征讨韦彻,被韦彻打败。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招降韦彻。为了破坏这块“真龙地”的风水,下旨将韦彻的皇宫拆除,在瓜井旁边建一座永宁寺,瓜井又成了寺内僧人饮水之源。唐太宗统一天下后,开始修复盐城的土城,宋、元两朝又4次修土城,直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才将县城移向西南方,改土城为砖城。此时瓜井被圈入县城东门以内,即盐城中学东北角的这个位置。在校园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建于1931年的正北楼。1940年11月,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迁到盐城以后,刘少奇、陈毅等同志曾在此工作过,并在此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若干会议。后来,它成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部,两年时间内培养了3000多名军政干部。盐城中学绿树成荫、绿水环抱,是一座花园式的学校,也是莘莘学子求学的得天独厚的宝地。我能够到这里上学,内心充满无限喜悦。我被编排到初一(4)班,学号15号。班主任是周琳老师。周老师祖籍浙江绍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我们上初二的时候,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她的先生徐樵也是盐中的教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平反后继续教学,1963—1964年,担任我们高三(2)班的语文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周老师即使在徐老师遭难的时候仍然一心一意抓工作,一个人既要照顾家庭、领着几个孩子学习与生活,又要管好班级、上好课,大家对她很尊敬、怀有深厚的感情。
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课也讲得好,深入浅出,我们很爱听。那时我们班的同学,多数都是从农村来的,年龄小,又是住校生,远离父母,没有人照应,周老师便像妈妈一样,经常到我们宿舍里看望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入微。1958年刮“共产风”,吃饭不要钱。周老师安排班上的有关同学到学校食堂把饭菜弄到教室让大家用餐,有条不紊。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周老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在不妨碍上课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全班同学到校外拾缸瓦和废钢铁,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盐城地委、行署决定将中市河填平扩街时,周老师也带领我们抬土填河。她做班主任,非常负责,既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又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初一、初二4个学期,我们班开设的课程有社会主义(初一上、下学期)、政治常识(初二下学期)、语文、数学(算术初一上学期,代数初一下学期、初二上下学期,平面几何初二上下学期)、物理(初二两个学期)、生物、地理、历史(初一、初二下学期)、俄语、美术、音乐、体育。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表》中,周老师都给我很好的评语:学习很努力、很用功,各科作业都能认真做。开会讨论或上课始终能踊跃发言。对待工作认真严肃、踏实负责,接受任务的态度好,做事能跑在前头,克服困难的精神比较好,而且能耐心帮助同学、团结同学。能负责领导同学们读报,每天都能给同学们抄“每日必知”。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劳动积极,爱护工具。在生活中表现得活泼而又大方,能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做到一学期不请假。给我每学期的操行等第都是甲等。当然,周老师也给我指出存在问题:有时会皮闹,看见男女同学讲话就拍手叫好。以后在集体场合中说话、做事要更好地注意群众影响。初一、初二两年,在班级劳动中,我和同学们一道,主要是每周步行到盐中小农场(就是现在的盐城师范学院通榆校区所在地)翻地、除草、拾麦(稻)穗等。
1960年秋天,我们直升初三,还是(4)班,直到1961年夏天初中毕业。班主任是从射阳县盘湾中学调过来的教政治课的繆玉元老师。
(未完待续)
【盐中拾呓】 | 博学约修,求真求实。 |
【题图插图】 | |
【责任编辑】 | 赵晖 袁鹰 顾佳成 姜雷
|
【顾问主编】 | 卞连璧 高申翔 |
【图文编辑】 | 欣巍 |
【投稿邮箱】 | 239706329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