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宝福,网名超越,退休干部。热爱生活,喜欢文学。愿意用文字抒发表达情感,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丝绸之路千古情
(三)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
原创:李宝福
敦煌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是丝绸之路上必经的神奇驿站。乘车出敦煌城向南七公里,我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它东枕西北明珠莫高窟,西至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海拔165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
鸣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爬上鸣沙山,可以俯瞰月牙泉,还能在山顶上欣赏大漠日升日落,感受西北大漠的苍凉广阔。
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两军将士的拼杀之声。
相传还有另一个版本,唐代著名女帅樊梨花曾多次挂帅西征,有一次西征时,因这里水草丰美,于是有一营女兵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结果夜间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飞沙走石,整整刮了七天七夜,风停后,这里就多出了一座沙山,而驻扎在这里的那一营女兵也同时葬身沙山。
从此,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从沙山传出雷鸣般的声音,当人们攀登沙山,踩动流沙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响,人们都说,那是女兵们没能归家,怀念家乡而望空挥泪饮泣。那声音犹如战鼓雷鸣,兵戈相击,旌旗烈烈,回荡于耳畔。
樊梨花西征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过去我只是对薛礼和樊梨花征东,樊梨花曾被唐太宗御任为本溪威宁侯,薛仁贵受伤后被本溪滴水洞寺庙救治,伤好后唐太宗御赐滴水洞寺庙为滴水寺的故事有所耳闻。
听了这两个传说,再聆听那轰鸣的声音,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鸣沙山,也就成了这些为祖国稳定统一,为正义而战死他乡,永远留守在西域异乡古代远征将士们的永恒丰碑。
我非常喜欢健步登山活动,寻找登高望远瞰群山的豪放感觉。当我到达鸣沙山脚下,抬头一看,只见一座座用金黄的沙子堆成的沙山展现在我的眼前。第一次接近沙漠,我的第一感觉竟然不是它的荒凉,而是被它的壮丽、秀美所震憾。放眼望去,沙山绵延,此起彼伏,坡面陡滑。这连绵起伏的沙山使人见了就想上去,不管它有多高多险。
敦煌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虽然不高,可山势陡峭,到这里旅游观光要登上山顶,虽无在家乡攀登九顶铁刹山那样高远惊险,也无在家乡登青云山、老母岭那样艰难,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看着金光闪闪的沙山,我随着登山的游客,兴奋地开启了登沙山之旅。开始登山时,我穿着防滑的旅游鞋,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向上蹬一步就会向下退半步,没走两步鞋里就灌满了沙子。没办法只好脱下旅游鞋,手脚并用地往上爬。
迎着头顶干热的阳光,走走停停地登到山顶,已经是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感觉登鸣沙山比登家乡的铁刹山、平顶山要困难多了。站在鸣沙山顶峰极目远眺,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
我看到了山下的一片绿洲,那就是敦煌大名鼎鼎的“月牙泉”。定睛一看,真像一轮明月挂在沙漠之中。站在沙山俯望月牙泉,其形如弯月,泉水碧绿,微波粼粼,煞是好看,我由衷地感叹大自然造化万物的神奇。
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双手抓起两把细沙,望着一望无边跌宕起伏的沙漠,用力的撒向空中,大喊一声:“鸣沙山,我来了!”耳边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而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不绝于耳。
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山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到过这里的人都发现,敦煌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在鸣沙山的沙漠里踏沙,无论你留下多深的足印,总会在次日清晨填抹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踏沙无痕,这也算鸣沙山的一奇了。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金山灵动故鸣,碧水神奇虞秀。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遐思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月牙泉在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一片绿洲掩映沙山,月牙泉就躺在绿洲里。在浑黄的狂风和滚滚的黄沙飞扬中,与日月同辉。站在泉边,我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沙漠与清泉共存,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月牙泉,在生命罕见的沙海中,你不屈地把绿色吟唱;月牙泉,你把时光酿成了沙漠绿洲,任由岁月的洗礼,光阴流淌;月牙泉,你是沙山环绕下的水墨丹青,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笑看风起沙舞,酷暑历练,我自岿然不动!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和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鸣沙山之中。还能在风沙中昂扬生命的鲜活与绿意,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真是梦一般的谜!这个谜或将长久地藏在我的人生记忆里!
关于月牙泉和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千年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只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巫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巫道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巫道术士又使出浑身巫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巫道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巫道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巫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听了这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我想起了在前往鸣沙山、月牙泉的路途中,朝拜过的小雷音寺。大雷音寺在佛祖所在的西天。这里供奉的是百姓都很喜欢的大肚弥勒笑佛。关于弥勒佛有一幅最为出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对弥勒佛做了最形象的描述。
这是尊极其和蔼可亲的至真之佛。他所达到的境界,是离我们最近却又非常难以到达的一种境界,那就是宽容与快乐。很多时候,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不宽容;我们太在乎,所以才不开心。唯有大肚能容的胸怀,方有笑口常开的生活。这是一种最为简单,却又最为难得的境界。在这里我也虔诚地求了一束高香,跪拜了弥勒佛祖,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小雷音寺,是《西游记》中描述的唐僧取经路过的地方。位于敦煌市至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公路的左侧,距市区约4公里。传说古时在月牙泉附近有小雷音寺,后被风沙所埋。1989年,由国内外佛教团体和敦煌市佛教协会捐赠,重建了小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开光,并对游人开放。
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妙笔下,这里曾经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黄眉大王,《西游记》中的人物,原本是给弥勒佛祖敲磬的童子,手使一根由敲磬槌变成的狼牙棒。他趁佛祖不在家时,偷了金钹、人种袋两件宝贝,下界成精。此怪胆大妄为,利用唐三藏求佛心切虚摆小雷音寺,引得师徒四人入寺,孙悟空虽知他不是如来佛,奈何唐僧肉眼凡胎,悟空被妖怪的法宝金铙盖下,唐僧三人也被捉,又施展人种袋,数次将天兵天将收入袋子。紧急关头,弥勒佛祖笑呵呵地踏云而来,教悟空诱使妖怪出洞,弥勒佛变成种瓜叟,让妖魔把悟空变成的西瓜吃进肚子,一时痛苦不堪,百般求饶,最终治服了黄眉大王,弥勒佛也趁机收回了人种袋子等宝物。
没到鸣沙山之前,有关沙漠的印象在我的脑海中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苍茫,渺无生命的迹象,干旱,饥渴,被毒辣的日头烤得发干的肌肤,裂得起皮的唇,被无望和无助折磨得呆滞的目光,迟缓难迈的脚步。因为沙漠,是生命的禁地,它见证着死亡!
看到鸣沙山的沙漠,却给我另一种景致。它给我一种静谧的美感,让我屏气凝神地,除了赞赏,唯有瞻仰。我终于明白了,文人们经常以海来比喻沙漠,不仅仅是因为它如大海般广袤无垠,更因为它似山峦沙丘连绵起伏,宛如碧波荡漾潮涨潮落的大海。只不过,海以动为常态,沙漠以静为常态。大海是翻腾着的沙漠,沙漠是定格了的大海。鸣沙山的沙漠,让我忘乎所以,为之陶醉。
站在鸣沙山上,我看到一队队骆驼驮着游客,迈着平稳的步伐,正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徐徐向山顶进发,重复着千万遍的老路,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驼蹄踩进沙子,陷出深深的印痕,也让坐在驼峰中间的乘客,很有节奏地摇晃着。
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种梦回千古的感觉,立即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到沙漠中行进了千年的商贾驼队,正步履维艰地走进漫无边际的苍茫沙海,走进千古传承的丝绸之路,走进历史与未来的深处!
甲辰龙年金秋随笔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