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在网上浏览时间越来越长
骗子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
识骗能力较弱
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
诱骗未成年人上当受骗
不仅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
更是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我市已有多名未成年人被骗
请家长务必提高警惕
真实案例
不久前,我市11岁的居民小柳,在使用快手软件时收到一条私聊,对方称“自己是公安机关办案民警,小柳涉嫌伤害他人,需要向对方赔偿8万余元。”小柳开始并未相信对方,但对方向小柳出示了伪造的"警官证",小柳出于害怕且识骗能力较差,相信了骗子。
首先,骗子先让小柳去拿一台家长使用的手机,找一个独立房间,使用自己手机上的快手软件和对方进行视频通话,恐吓小柳整个过程要保密,家长问起来就以各种理由搪塞,并恐吓小柳绝对不要挂掉视频通话。
之后,对方让小柳在保持视频通话的同时将摄像头对准家长的手机的屏幕保持不动。(方便骗子能查看家长手机的屏幕)
而后,骗子指示小柳打开家长手机内的短信中的通知信息,进行浏览银行短信查看余额,接着指示小柳打开了支付宝,发现支付宝内绑有已知余额的银行卡。
最后,骗子指示小柳打开支付宝内的红包功能,以发红包的形式进行转账。由于红包只需要扫码即可领取。(骗子无需输入任何银行账号,钱就到了自己的支付宝)共计被骗钱款26000余元。
骗术揭秘
第一步:进行筛选,取得联系。诈骗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手机使用人信息,发现系未成年人使用,便通过社交软件与被害人取得联系。
第二步:恐吓、威胁。骗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公检法”的工作人员,用“拘留”“坐牢”“涉嫌违法犯罪”等用词进行恐吓、威胁,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
第三步:目标指向家长的手机。骗子会询问未成年人身边是否有家长,且拿到家长手机后确保手机内有钱款后,让孩子进行操作。
第四步: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骗子会全程让孩子使用一部手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用开启视频的手机全程超控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孩子在家长手机下载远程操作软件,远程控制家长手机。
家长必看
1、多陪伴孩子,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定期给孩子普及防骗知识。
2、手机密码设置相对安全性高的支付密码,开通免密支付要谨慎。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账户的余额。
4、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随意添加好友。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并及时报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