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手工艺
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蕴藏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编织 让幼儿在玩中学
编出童趣 织出创意
项目缘起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带来自己收集的秋日物品。缤纷的落叶、饱满的果实、独特的树枝,都被孩子们视若珍宝般收集起来,带到幼儿园,就在这时,乐乐带着一只用玉米皮编织的小鱼闪亮登场。
这只小鱼瞬间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孩子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喜。有的轻轻触摸着小鱼,感受着玉米皮的质感;有的仔细观察着编织的纹路,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
大家对这只玉米皮小鱼的浓厚兴趣,我们捕捉到了孩子们的热情,链接《指南》好问是大班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是幼儿探究的动机基础和内在动力,幼儿真正的探究始于对问题答案的追求,幼儿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的过程。因顺应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一起开始观察、探索、交流、操作,一场“当编织遇上秋天”的项目化学习开始了。
我见到过这样的帽子。
我知道我知道,我也见到过,这是用草编的。
我还见过用草编的篮筐。
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试试就知道啦。
一场与草编邂逅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主题网络
初遇草编
为什么我们要用草编织东西?我们身边的草编又是什么样的?编织文化是怎么样的?等......带着小朋友的疑问我们一起进行了了解。
通过观看视频、教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编织的文化。
围绕了解得到的知识,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朵朵:哇,人们用编织方法已经这么长时间了。古代的人就会编织各种东西,好厉害。
冉冉:原来以前会有这么多人会编东西,现在我们都不会。
乐乐:大家用编织的方法制作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也可以让大家用。
一一:那我们学了编织也可以用编织出来的东西啦。
孩子们讨论后,我们对编织文化进行了总结: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进行编织。而编织技术也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之一,彰显着我们古时候人类的智慧,是一代代承袭的智慧结晶。
草编大调查
了解了编织文化,孩子们跃跃一试。但是编织的时候需要用到什么材料,用到什么道具,还需要用到什么技巧成了我们需要探究的新问题。 这些问题在孩子们来到草编区之后都有了相对的答案。
草编区,我看见了一袋黄黄的草片。
篮筐里还有好几样东西,里面装着木条,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调查1:灯芯草、竹条、拉菲草、玉米皮等
调查2:计划准备
探秘草编
正式开始编织之前,我们需要拼装编织器,编织器是我们编织活动中重要的工具。这是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的简易编织器。
编织的方法有哪些?
动手制作
关键词:实践探索、关键经验、合作互助
游戏一:玉米皮、拉菲草编织游戏
我们先将玉米片撕成一条条的,然后用十字交叉、,打蜡结、扣子结等方法进行编织。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1:玉米片会翘边,容易勾到毛线,不利于编织。我们的办法
问题2:选择湿玉米皮还是干玉米皮?
幼儿:选择黄色干的是秋天的颜色
幼儿:选择湿的玉米皮,因为很柔软,应该很好编。
游戏二:竹条小船、小箩筐编织体验
问题一:编织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我编着编着,有一根竹条突然断了。没法继续编。
问题二:我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编到最后,有一根竹条不够长了。
问题三:用麻绳打结时特别容易松,不好打结
经过思考与讨论,我们提出了方法:
方法1:用水吧竹条打湿
方法2:用尺子把竹条量成一样的长短
方法3:寻找多种线进行对比
教师:作为教师,一定要去支持鼓励幼儿不同想法的探索与尝试,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不合适的方法,提炼幼儿的实践经验,从中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也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知道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可以运用多角度的思维去思考,而不是只有单一“正确答案”还有选择哪种线缠绕的时候幼儿是没有去仔细的思考,而是靠感觉、喜好等选择。教师并没有否定任何一种想法,而是幼儿都可以试一试看。
我们的成果
奇思妙想,谈感受
幼儿的收获
教师收获
每一次的项目化的学习其实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在学中做、做中用、用中悟。跟随着幼儿的脚步,一起对草鞋从无到有的认知,慢慢的,认识到了非遗文化—草编的魅力。以前的人们的技艺真的非常的厉害,小小的草类植物能够编织出这么多的花样与技巧。在于幼儿一起探秘的过程中,他们就是我的老师,总是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看到他们慢慢的学习编织草鞋,到最后的收获与展示,我由衷的为他们高兴。
项目反思
动态及时调整是项目推进的关键项目化学习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最大的魅力也是不确定。教师在过程中动态调整项目路径以追随幼儿的兴趣与热点问题,而不是按照原有“地图”一路走到底。教师是项目的“导航仪”,要支持学习者驶向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探究过程的分享是项目展示的核心成果展示并不是追求探究的结果,更不是追求幼儿获取的对某一问题的认知经验。而是通过真实的、有仪式感的活动面向多元对象,多维呈现完整探究过程,在高参与度和成就感的满足中展现出幼儿的兴趣和特质,是我们进一步走近儿童的密码。
图文|大四班
编辑|郝姝雅 初审|樊帅
二审|车丽 终审|吕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