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2024年10月24日至25日,第十五届西南论坛暨第七届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智库论坛在云南昆明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云南大学主办,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论坛围绕“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澜湄合作”这一主题,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区域合作与发展路径,助力澜湄地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会场全景
群英开幕齐聚,共襄学术盛宴
10月24日上午,论坛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二楼报告厅隆重开幕。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00余名领导嘉宾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开幕式上,云南大学校长马文会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泰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阿努梭·辛瓦诺(Anuson Chinvanno)先生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杨绍军教授主持。
云南大学校长马文会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云南大学的百年历史,并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学建校百年贺信中对云南大学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他表示,下一步云南大学将积极推动与澜湄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内的深度合作,推动澜湄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马文会校长致开幕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力量博弈愈加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澜湄合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维护区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澜湄国家通过合作可以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刘卿副院长致开幕辞
泰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阿努梭·辛瓦诺(Anuson Chinvanno)对澜湄合作机制取得的实践成就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澜湄合作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泰国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成员国之一,将继续致力于深化澜湄合作,推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
阿努梭·辛瓦诺(Anuson Chinvanno)主任致开幕辞
重磅嘉宾相继登场,解读区域合作与发展路径
在主旨发言环节,六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澜湄合作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问题、合作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院长鞠海龙教授发表了题为“区域国别学的交叉特性与跨系统理论构建”的演讲。他首先阐述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复杂性,指出该学科必须融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他强调,澜湄合作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国别或地理边界,而应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来分析区域合作中的“涌现性”,即通过区域内各国的互动,产生出新的合作模式与机制。他还特别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构建应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的系统性与不可预测性,这种复杂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理解澜湄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
鞠海龙教授做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教授以“美国的印太霸权与澜湄合作的未来”为题,深入剖析了美国“印太战略”的地缘政治意图及其对东南亚的战略影响。李巍教授指出,美国的“印太战略”试图通过强化与盟友和伙伴国关系,打造针对中国的围堵和制衡体系。他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演变,分析了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具体措施,并指出该战略对澜湄合作机制带来的压力。同时,他也强调,东南亚国家正表现出更多的战略自主性,尤其是通过澜湄合作机制,地区国家有机会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避免被大国博弈裹挟,这使得澜湄合作未来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
李巍教授做主旨演讲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秘书钦貌佐(Khin Maung Zaw)以“多极化时代下澜湄合作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为题发言。他指出,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多极化的时代,传统的单极或双极格局正在逐步瓦解,而澜湄合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他通过详细分析东南亚各国在多极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动向,指出澜湄合作为区域内国家提供了多边合作的平台。
钦貌佐(Khin Maung Zaw)先生做主旨演讲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黎良福(Lye Liang Fook)的演讲题为“不确定时代下寻求合作”。他重点分析了全球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对澜湄合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包括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大国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对澜湄合作构成了重大挑战。然而,他也指出,澜湄合作机制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融合,能够有效缓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未来,澜湄国家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
黎良福(Lye Liang Fook)研究员做主旨演讲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卢光盛教授发表了题为“澜湄合作的进展、方向与研究前沿”的演讲。他回顾了近年来澜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的实际进展,包括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成效。他特别强调了澜湄合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中老铁路项目,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也为澜湄次区域带来了经济活力。同时,他从澜湄合作的机制建设、发展方向和内生动力等方面探讨了未来澜湄合作的研究前沿。
卢光盛教授做主旨演讲
菲律宾国际安全研究学会会长罗万伟(Rommel C. Banlaoi)通过线上发表了题为“面向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的区域主义”的演讲。他提出“新时代的区域主义”概念,即以全球南方和中国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兴经济体的区域主义。他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新时代区域主义”的基石。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成功对于激励全球南方其他地区的成功非常重要。而澜湄合作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在“新时代区域主义”下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罗万伟(Rommel C. Banlaoi)会长做主旨演讲
专家学者分组研讨,共话次区域合作
分组讨论有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分为3个分会场9个小组,于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展开讨论。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特长,主要围绕“区域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与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澜湄区域合作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动力”“澜湄地区共推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的方向与路径”及相关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讨论指出,澜湄合作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还应在政治协调、法律体系建设、跨境安全等方面加强协作。与会学者特别强调了澜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区域一体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建议可以通过加强“软联通”和“硬联通”的结合,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同时,非传统安全合作如打击跨国犯罪、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也被认为是未来澜湄合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专家们一致认为,澜湄合作应更多关注创新合作、文化交流与区域安全,推动区域国家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合作。
分会场现场
闭幕式总结研讨成果,展望澜湄合作新未来
10月25日上午,为期2天的论坛顺利闭幕。云南大学副校长段兴武教授主持闭幕式。在闭幕式上,来自南京大学的任珂瑶、天津大学的常晓燕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的梁雪三位老师分别代表第一分会场、第二分会场和第三分会场,就各自分会场讨论情况进行了精彩汇报。
汇报结束后,外交部亚洲司梁建军副司长在闭幕发言中指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紧密合作不仅为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成为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梁建军副司长回顾了澜湄合作机制启动八年来的成果,强调了该机制在提升区域战略互信、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他呼吁澜湄国家继续深化合作,通过创新发展、互联互通和多边合作,实现澜湄地区的可持续繁荣。
梁建军副司长在闭幕式做发言
泰国国际研究中心阿努梭·辛瓦诺(Anuson Chinvanno)主任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感谢参会的专家学者为澜湄合作提供的宝贵见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卿副院长回顾了本届论坛的成果,认为论坛为澜湄合作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卢光盛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会议在澜湄合作、区域主义、理论探讨、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研讨,这是一届成功的、圆满的论坛。最后,卢光盛教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们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各方能够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澜湄次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一个深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区域各国携手推动澜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也为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会嘉宾合影
小编:Jl
本资讯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转发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