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由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主办、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张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志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王华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洪竞科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以人为本、安全、绿色、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引领的韧性城市理想愿景。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苏州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锋,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晓东、副局长陈实,苏州市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水务、应急管理、气象等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县市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锋受施嘉泓副市长委托,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专家、来宾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在致辞中以“654321”概括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指出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城市安全防线更加坚固,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治理效能不断优化,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增强。今年9月,面对1949年以来首个以13级的中心风力横穿苏州的台风“贝碧嘉”的严峻考验,苏州确保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平稳运行,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展现了城市非凡的韧性和强大的恢复力。刘锋副秘书长最后表示,期待本次大会的召开,能为苏州韧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随后,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王健代表筹备组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筹备情况汇报》。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筹建,秘书处挂靠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依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章程》,经过前期征集和初选,并经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审议,确认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44人,委员的形成主要考虑代表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覆盖范围的全面性,涉及科研、规划、咨询、设计、建管等相关单位的代表,委员从事工作涵盖了韧性城市相关的10个类型或场景,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排涝、消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人民防空、生命线工程、应急管理、城乡规划等。
在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志刚主持下,专委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晓东当选为主任委员,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王健、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兴平、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规划与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朱建国、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郭彤、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鲁春辉、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规划师戴德胜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王健兼任秘书长。
主任委员王晓东在表态发言中指出,近年来苏州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在灾害风险面前的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未来的工作中,专委会将在“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建设专家智库,积极建言献策”“强化宣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韧性城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长张鑑代表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对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夯实韧性城市建设的研究基础,团结整合好委员们的技术优势;二是推动专委会成为技术交流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三是进一步扩大平台作用并做好技术服务,赋能城市建设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四是积极响应省级部署针对性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下半场的“学术报告”环节邀请到了四位行业专家,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方法与路径做专题报告。
四位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深入研讨了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以期能更高水平推进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慎志教授在《韧性城市与城市韧性增强策略研究》提出四大策略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变化或冲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教授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韧性思考》为题,指出我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全域、全灾种、全过程、全社会、全要素地做好“+设防标准+”的相关工作。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王华成副处长做了《城市内涝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主题报告,分析了江苏省四种典型的内涝情形,并结合我省实际,从规划体系、工程体系、应急体系、协同体系等方面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洪竞科教授在《极端天气下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评估与公平正义》中分享了其研究设计的量化公交地铁系统的多阶段韧性评估模型,用以分析不同群体在极端暴雨下的空间和社会公平性,视角多元独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