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专家痛斥闭门造车

文摘   2024-11-29 23:50   广东  

最近,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新规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11月起,新的管理规定正式生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那25km/h的限速规定。



一下子,就把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牵动了。


有人说:“这速度也太慢了吧,比骑自行车还慢呢!”还有人担心:“我这每天上班都靠电动车,速度一慢,迟到不说,收入也得受影响。”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样挺好,毕竟安全第一嘛。


先说说这限速25km/h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早在2019年,国家就已经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里面就明确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5km/h。


但说实话,这个规定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超标电动自行车依然在路上飞驰。


这次的新规,其实是对之前规定的进一步强化和细化。不仅重申了25km/h的限速标准,还优化了电动机额定功率和最高转速的测试方法,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电动自行车在生产阶段就无法超过这个速度上限。


那么,为什么要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限速呢?


这当然是一个出于安全考虑的决定。


中国可是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大国,路上的电动自行车多如牛毛。据统计,到2023年底,全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5亿辆,差不多每四个人就有一辆。


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那些超速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车速过快,刹车距离就会变长,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央视新闻就曾报道过,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限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问题来了,25km/h的限速标准是否真的合理呢?很多人骑自行车都能轻松达到甚至超过这个速度,如果电动自行车也被限制在这个速度范围内,那岂不是会大大影响出行效率?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限速25km/h跑得比自行车还慢,“不能让平时不骑车的人来‘闭门造车’,定标准之前要先征求老百姓意见”。


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群体的实际需求。


除了限速标准外,新规还要求电动自行车强制安装北斗导航。这一举措虽然有助于管理部门更好地监控和管理电动自行车,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毕竟,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群体大部分都是中低收入人群,新增的这部分成本很可能会转嫁到他们头上,增加其经济负担。


此外,新规还对电动自行车的辅助设备进行了一刀切禁止,比如挡风棉罩等。这些设备在寒冷的冬天对于骑行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保暖用品,如果要被禁止使用,难免会让老百姓觉得有些过于刻板和僵化。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光看到新规的弊端。其实,在技术层面达到限速效果,也是为了大家的出行安全着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安全和出行效率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电动自行车的路权问题。很多时候,电动自行车之所以会超速行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路资源不足,它们不得不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抢道行驶。


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限速规定,也很难真正执行到位。


比如深圳,虽然已经开始大规模改造道路,为电动自行车设置非机动车道,但很多道路依然存在人车混行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电动自行车为了赶时间或者避免拥堵,很容易就会超速行驶。


所以啊,要真正改善电动自行车的安全形势,关键还在于提供充足的路权保障。


在这方面,南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南宁被誉为“电动自行车之城”,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取了“疏”而非“堵”的策略,为电动自行车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在南宁的大部分马路上,都设置了非机动车道和专门的红绿指示灯,甚至还有非机动车专属的过江通道。这样一来,电动自行车就有了自己的行驶空间,自然也就不需要再超速行驶了。


当然啦,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将南宁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


但无论如何,为电动自行车提供充足的路权保障都是改善其安全形势的关键所在。


总之,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事关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要保证交通安全,又要兼顾到人们的实际需求。


闭门造车、自作聪明之举,只会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洞见报告
犀利的视角看世界,温暖的心态看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