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复杂的都要简单化,凡是简单的都要复杂化

百科   2024-11-12 23:14   上海  
有的事情明明很简单、明明三两步就能搞定。
但有些人偏要拉长战线,非要在一条道上加几道弯,非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用几个条件,几个流程,几条标准,制造各种要求、各种麻烦。
把一个轻松的任务,捯饬得像一场跨世纪的工程。

看似高端,实则就是折腾人,你不断地被消耗、被困扰、被迫增加各种成本。

一件3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却花了三个星期完成。

1张A4纸几个字,就能描述的内容,非要整成一本100页的报告。

在这种折腾中,你的感觉就是问题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乱,难有什么突破。

被搞得也是骑虎难下、一头雾水、头昏脑胀、焦头烂额。

最后什么也没捞着,精力没了、事没办成,还被一顿埋怨责备。

等你复盘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根本没那么难,那些附加的条件和花哨的步骤根本没有用。

但自己就是在云里雾里转了好几圈,浪费了无数时间。

其实很多时候,真正高效的方案往往就是大道至简、简单明了。

你老是去找寻复杂的,反而容易把最简单的丢掉,导致白白苦恼、甚至胡作乱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复杂化,到底图什么?
因为复杂会让人感觉权威,感觉价值无量,甚至能搅浑水,掩盖一些核心的失误。

复杂了,才能显示这个事情有多难、多值钱。

于是让每一步都复杂一点,通过掺杂各种毫无意义的概念、大段的废话、满篇的术语、无聊的规则……

大张旗鼓,铺排得满满当当,让自己的目的变得合情合理。

就像现在我们现在特别喜欢造新词,一个比一个玄乎,主观上有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

把我们整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真实意思一点也听不懂。

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

松弛感、精致感、亲切感、文化感、高级感、边界感、钝感力、赋能……

从上至下,都在用这种新词获得解释权,包装自己。
忽略自身存在的不足,忽视问题的核心,专门糊弄自己,不断掩盖事物的本质。

看似是发现问题、创新发展、追求个性、跟上时代,实则永远是原地打转、屁事解决不了。

明明一两个极其简单词汇就能描述的问题,明明一目了然的意思,非要故弄玄虚,最后搞得面目全非。

另外还导致一堆无脑的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自己都已经危机四伏了,还在用这些词摇旗呐喊,跟着起哄。

真觉得自己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真理,还一脸满足。

有些所谓的专家,站在讲台上一张嘴,说得天花乱坠。
全是华丽的辞藻和不着边际的说辞,用复杂掩饰自己的半吊子水平。

听来听去80%都是废话,10%是自夸,剩下10%才是模糊的实际内容。

越是表面热闹,越是空洞无物。

所以一定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遇事能用三句话说清的,绝不废话。
能让一个小时完成的,绝不拖三天。

同时更要远离不断把问题不断复杂化、不断掺进各种没必要垃圾的人,因为这种人只会不断消耗你。

反过来说,也有一种现象,叫轻敌。

一个熟悉的情景、一套熟悉的流程,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这事不难,之前我也干过,我见得多了,没啥难的。”

看起来与以往的经验不谋而合,看起来处理方法应该轻而易举。

所以没有认真分析、没有深思熟虑,一拍脑袋就匆匆行动了。

表面看似节省了时间,其实背后,藏着极大的风险。

因为习以为常的惯性,使得我们直接复制过去的方法。

这就极易忽视细节,极易忽略问题中潜藏的环境变化、需求升级、技术更新等等新的变量。

结果,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差错,事情走到半路,才发现自己遗漏了太多重要环节,导致阴沟里,翻了船。

越是习惯性动作,越是容易掉以轻心。

就像你在走钢丝,前几步平稳并不代表一切没问题。

后面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跌落谷底,而一旦开始出现错误,就容易失控,随后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所以无论简单的事还是复杂的事,都要处理得当,不被复杂的表象吓住,也不被简单的假象麻痹。

书海探读
另一个视角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