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旅游,是跟四十多个同学挤一辆“老乌鸦”大货车,到花溪公园春游。细雨霏霏,烟云袅袅,站在麟山上,若隐若现的田园农舍,绿荫萋萋的清流洲渚,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这诗意的风景,深刻进记忆的年轮。若干年后,“花溪”这个词,依然还像那串省略号似的跳礅,在我眼前晃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到贵州教育学院进修,有了近距离、多维度围观花溪的时间和机会。盛夏的周末,赤日炎炎,约几个同样喜欢诗酒的同学,从河滨公园乘公交,一路看山看水,逶迤前行,来到花溪公园门口。买一张门票入园,就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轻奢享受。九十年代,《贵阳日报》社组织全市骨干通讯员异地采访,分我写花溪旅游版块。喝过镇山村的米酒,游过夜郎谷的栈道,赏过歌舞团的表演。再后来,跟着网上花溪宣传片走,到青岩古镇,住孔学堂大成精舍,漫步十里河滩。以花溪公园为圆心,“花溪”在我脑海中慢慢放大,变得多姿多彩。花溪有好山水,花溪的山水中蕴藏着书画般灿烂、米酒般香醇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