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讯
2024.09.10
微信ID:matouyoung
作为一位移民加拿大多年的老移民,笔者今年暑假带孩子回国待了一个多月,发现这次的感受与去年的明显不同。尽管主要停留在广州,也短暂去了江苏,但笔者坚信,这不仅仅是局部现象。
2023年3月,笔者回国住了半个月,见了不少朋友。当时刚刚从封闭状态解脱出来,大家似乎有着强烈的表达欲,对未来充满期待。因此,每次饭局上都充满了热烈的氛围。
然而时隔一年半,当笔者再次与这些旧友新朋见面时,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如今,很多人对现状不甚满意,对未来持有信心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仿佛失去了激情,像泄气的皮球,整个人无精打采,从内到外散发着一种深深的疲倦和厌倦。
在朋友圈之外的实际生活中,笔者看到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刚回来的那天,笔者在地铁站见到的每个人,脸上都流露着无精打采的神情。乘坐网约车时,司机们几乎一言不发,有时还会不时叹息,车内的气氛压抑至极。新闻中则更加离奇,各种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层出不穷。
交通上的变化
广州的交通,比之前更加混乱。
许多红绿灯路口乱成一锅粥,两轮电动车、行人和汽车混在一起,难免让人无所适从。
尤其是开车的人,有时反倒显得像弱势群体。中山一立交桥下的交通状况简直是一场噩梦。
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如此混乱,居然看不到有人来疏导指挥。
其实,安排一些志愿者并不难吧?交通管理这类事也不算高难度,其他地方做了几十年,积累了无数经验,没理由搞不好。
自从电动自行车登上街头,广州的交通就没见好过。尽管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解决起来的确复杂,但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不能放任不管。
之前曾尝试为电动车上牌,但上牌之后的管理似乎依然毫无头绪,交通依旧混乱。管理本应是一门科学,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市民而言,电动车方便实用且环保,完全禁止使用既不经济,也不符合人性。
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实并不难,比如:在路上划分专用车道、安装栏杆,专门给电动车使用,这样可以大幅度缓解混乱的交通状况。很多城市都采用了这种措施,并且效果显著。
只要不选择躺平,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迎刃而解。
好消息是,《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拟于2024年9月进行第三次审议并交付表决。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有很多有针对性的条款,例如违法三次以上可能面临扣车。这些规定如果能够真正有效实施,广州的交通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饮食上的变化
“食在广州”从未让人担心过,在吃的方面,广州依然是吃货的天堂。随便走进一家餐馆,味道都不会差。
笔者熟悉的餐馆在硬件设施上进行了升级,就餐环境非常舒适。菜品价格基本维持不变,人均100元左右就能吃得相当不错。
几乎所有餐馆都可以扫码自助点餐和结账,虽然这种方式已经不再新奇,但笔者作为曾在国外生活过的老移民,重新体验这样的点餐方式,仍不禁竖起大拇指。
好吃不贵,服务态度也好,且不用给小费,除了对科技的某些顾虑外,这样的体验几乎无可挑剔。一个有中国胃的人回到国内,这种感觉真是畅快无比。
然而,餐饮业现在确实不好做,最明显的变化是,排队的人少了。
几年前,每逢饭点,餐馆门口总是坐满了等号的人。这次回国,笔者吃了二十多顿饭,只有在一家高档商场里的新店见到了排队现象。
一位经常做商务接待的朋友提到,以前2000元的商务餐现在1000出头就能搞定,菜品和服务却保持不变。
餐饮业受消费降级的影响非常大,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餐饮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88.8%。如此巨大的降幅,令人震惊。广州的情况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电车成为主流
在广州街头,笔者粗略数了数,20辆车里大概有六七成是绿牌车。在网约车和出租车中,绿牌车的占比几乎接近100%。
许多人已经将燃油车换成了电车,还有朋友卖了特斯拉,换了国产电车。
电动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从电池到整车的生产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大规模生产推动了电动车价格的下降,从而加快了市场普及。几万元就能买到一辆不错的电动车,这在其他国家难以想象。
虽然电动车也有一些问题,但这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随着产业的成熟,这些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做得太出色了,比如充电桩的普及程度和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全球无可匹敌。
其他国家虽然也想发展电动车,但这种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的全产业链布局,恐怕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
年轻人对待社会态度的变化
生命的传承就是一个轮回,总有更年轻的人会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如今,最大的00后如今已经24岁了,00后们正在逐渐接替前几代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轻人在物质最丰富的时代成长,拥有最广阔的视野和最优秀的知识结构。在各行各业,都能见到这些素质出众的年轻人。
他们的专业素养、服务态度和整体气质,令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假以时日,等到这代年轻人全面接班,中国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但这代年轻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成长于前人创造的红利之中,习惯了物质丰裕的生活。
但未来,能否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依然存疑。
更让人绝望的一点是这和努力无关。
年轻人再努力,能改变蛋糕的分配方式吗?年轻人再努力,能改变超级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吗?年轻人再努力,能改变全球化退潮的趋势吗?
社会对年轻人并不友好,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有的选择躺平在家啃老或打游戏,有的则从事低门槛的工作,比如外卖员或保安。许多人不再追求高薪职位,也不愿加班,不买房只租房,推迟结婚生子,甚至选择不婚不育。
如果再不迅速将资源向年轻人倾斜,最终买单的可能是整个社会。年轻人看到希望,社会才有未来。
最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不再愿意参与这个社会的游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大青年也曾面临类似的困境。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题目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击中了亿万青年的心。后人这样评价这封来信:“它曾让当年千百万青年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激动为它争辩为它深思,也让千百万今天的中年频频回首没齿不忘。"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中国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完美回应了广大青年的呼声,让他们有了奔头和去处,造就了一个空前的盛世。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温总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那一次,虽然也很困难,但当时全国上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激发了全民族的自信心。最终我们挺了过来,成为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那时,负面事件一旦发生,媒体迅速跟进,官方及时处置,最终作恶者受到了惩罚,公众得到了安慰,社会也得以公平公正地前行。
如今,笔者与几十位朋友交流,他们大多对近几年的生活不甚满意。信心的丧失,原因复杂,最主要的当然是经济下行导致收入锐减。
除此之外,政策的频繁变动也让企业家群体备受打击。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法治,法治为经济活动提供明确的规则,但如今这一基石正在动摇。
还有媒体的静默也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出来之后,所谓的主流媒体多半只能刊载通报。责任人如何被惩处,受害者如何被补偿,社会危害如何消除,通通无人知晓。一件件大事,都是这么烂尾的。
这些社会信心的基石,一旦一块块被抽离,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当前国内的环境中,移民并不是一个适合公开讨论的话题。但近些日子,笔者确实遇到了不少人询问国外的情况以及如何移民。
笔者的观点一直未变:国外并不是天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笔者选择移民,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因素,笔者其实更愿意生活在国内。广州是一个让人难以割舍的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远超加拿大。然而孩子喜欢加拿大,喜欢那里的教育和生活,作为父母,只能选择为孩子牺牲自己。
大多数“移一代”都需要付出牺牲,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你无法成为地道的本地人,同时也不再完全属于故乡。余生将是一种挣扎与平衡。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移民,尤其是那些对舒适圈恋恋不舍、患得患失的人。中年人在国内已有一定的成就,移民海外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相对来说,三类人可能更适合移民:一类是非常富有的人,二是生活困顿的人,三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
笔者特别喜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中的结尾,崇祯煤山自尽,清军挥军入关无数大事发生时,而徐霞客却坐在黄山顶,听了一夜大雪融化声。人生海海,不过尔尔。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当年明月极欣赏徐霞客的这个回答,认为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因此他将徐霞客的话总结为“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并将它作为《明朝那写事儿》完美的结束语。
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