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考点清单及要点详解(配套模拟+真题练习)

文摘   2024-11-12 09:42   河南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考点清单及要点详解」,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8da8ded1adc8



         

 

   

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01 时空坐标

02 阶段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突出特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革命的进行。

1927一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历史的时期。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日本侵华、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和高涨。这一时期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总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峙走向合作。

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由内战走向抗日。

中共探索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

         

 

【注】:根据2023年最新教材编辑。新教材修改部分用“鲜绿”颜色底标出。比如:

新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三子目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022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023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03 课标指南

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标要求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课标

解读

1、了解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其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3、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以时空观念为指导掌握国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重点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本课立意

揭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主干内容        

本课设置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时间相继,前一子目是后一子目的背景。

第一子目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指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是其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第二子目主要说明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主张。

第三子目介绍了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同推动了北伐的进行;进一步分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何以会全面破裂,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必备概念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国民革命

考点定位

1、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重点速记

1、一个“转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大“运动”: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

3、两大精神:五四精神、建党精神。

4、三大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

5、三个“纲领”:中共一大纲领、中共二大纲领、新三民主义。

6、四个“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倒列强,除军阀。

2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标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4、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5、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标

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党专制统治在全国的确立及其政治、经济、军事统治的举措,正确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必然性,认识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3、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从家国情怀角度感悟长征的意义及长征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2、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本课立意

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个方面,说明1927-1937年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趋势。

主干内容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双方的走向与发展。第一个子目与后两个子目是并列关系,主要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及其统治状况。第二、三子目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考验下,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第一子目从“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东北易帜、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南京政府的统治做了概要说明。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增内容,旨在补充介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子目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等基本史实,引出中国共产党如何开辟和确立革命新道路。这一子目的内容侧重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实践,是本课的重点。        

第三子目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做了介绍。

必备概念

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民族工业;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考点定位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政权性质。

2、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3、“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及革命新道路开辟的意义。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及长征精神。

重点速记

1、一条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两次危机局面:国民革命失败后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危机局面。

3、两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4、三次“会议”: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

5、三种“实践”: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

6、四个“方面”:“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东北易帜、民族工业的发展。

7、四个“转变”:革命中心转移;革命任务转变;工作重心转移;国内时局转变。

04 考点梳理

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必背知识清单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

②导火索: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但、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过程

①爆发: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②经过: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群众性)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着这场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初步胜利:在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④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⑤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表现

①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③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学习聚焦】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拓展】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北泽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2、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3、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4、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5、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6、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拓展】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4、彻底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拓展】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之“彻底”指的是“斗争精神”(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坚决斗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不妥协的精神)而非“斗争结果”。

【拓展】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1、革命性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方式、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

2、国民觉醒:席卷全国、囊括各界的群众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某些地方,青年学生还到农村做宣传,使一部分农民也加入觉醒的行列。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组织大量涌现,办报刊,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

4、个性解放:青年人从被动的受教育,变为主动的磨炼自己。走出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束缚,到学校,到各种团体中去求知识,求训练,青年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

5、移风易俗:婚礼丧礼的改革在各地均有体现。

【拓展】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的各种因素。

1、政治: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

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拓展】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下列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试分析五四运动中提出这些口号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口号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

性质:这些口号反映出青年学生要求收回国家权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的封建反动势力。由于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斗争,实现了“内惩国贼”,即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买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即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空前的胜利。这使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是因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概念阐释】新文化运动

1915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领导者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 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促进西学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概念阐释】《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办 时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总部迁往北京。《新青 年》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其理论刊物。

【概念阐释】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的学生运动为主,以及市民广泛参与的一 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 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 力,学生们要求惩办的官员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 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 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17年,任《甲寅》日刊编辑。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 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12月,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 1919年,参加 并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成立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0月领导成立北京 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后任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1924年,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4月,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就义。著作辑为《李大钊文集》。

【概念阐释】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 学思想。1918年冬,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五四运动”后期,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921~1927 年,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此期间,陈独秀犯了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1929年,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

【阅读图片】(教材第122页)“1919 年 5 月 5 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这份报刊有什么价值?    

1919 年 5 月 5 日,上海《新申报》印发号外,专门报道 4 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思之窗】(教材第123页)阅读上述材料,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及其时代价值有新的阐述:其一,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其二,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其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必背知识清单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1背景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3)、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因素: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知识2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知识3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代表。

         

 

知识4中共一大的内容

(1)、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2)、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未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

(3)、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知识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获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拓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新的革命领导核心:革命性最强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能够制定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拓展】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含义

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3、新的阶级性质: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4、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

5、新的代表利益: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6、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7、新的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8、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9、新的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拓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拓展】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执行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始终走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

2、肩负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

3、在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党内多数及在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中建设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

4、敌人的异常强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概念阐释】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组织,1943年解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2 年中共二大还决议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开展,也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阅读图片】(教材第124页)阅读教材“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图:什么是“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学思之窗】(教材第125页)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即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这样,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

【思考点】(教材第125页)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产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坚强的领导力量。

4、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5、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必背知识清单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知识1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体现了团结抗放和对人民的深情大爱也体现出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1)、背景

①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举行,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实现的标志: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革命的阶级联合反对反革命的阶级)席卷全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两党担负反帝反封建的共同革命任务且都不能独自完成这一任务。)

         

 

知识2国民革命

(1)、过程

①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结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

(“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的结果是在中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帝国主义势力依然在中国横行。其根本原因是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3)、失败原因: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北伐战争虽取得了胜利果实,但国民大革命是失败的。)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国民革命军以广东为基地,兵分三路向北进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的主力,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

【学习聚焦】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蒋介石发动政变,汪精卫“分共”。国民革命失败。

【拓展】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

1、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2、国民党是当时国内第一大党,有着良好的社会威望和实力,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人数少、影响小,“党内合作”是孙中山唯一能够接受的方式。    

(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拓展】中共“一大”、“二大”、“三大”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充分认清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中共二大:1922年在上海召开。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制定最低纲领一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中共是共产国际支部)。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与国民党合作一中共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证中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推动了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拓展】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采取党内合作模式,中共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帝国主义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教训:在统一战线中中共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中共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以及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把中国革命推进到土地革命新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概念阐释】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 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大会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订了实现新 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 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 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概念阐释】新三民主义

1924年,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的新解释。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将民族主义解释成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要建立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发展成为平均地权,节制资 本。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概念阐释】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 历时三年半。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 产党党籍。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27年7月,随着 汪精卫集团发动反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

【概念阐释】国民革命

1927年,国共两党共同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 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开始。1924年10月,孙中山北 上推动“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1926年7月,开始了以打倒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 争,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 流域和黄河流域,工农运动也蓬勃发展。1927年,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 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概念阐释北伐战争

1926年,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中国的内战。又称国民革命军北 伐。1926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起兵广东,之后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 等地;进至华中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 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于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从北 京撤往东北。至此,国民政府完成北伐。

【概念阐释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共政变。随着国共两党合作局面的逐步 松散,蒋介石决定武力反共。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青帮的帮助下,派兵收缴上海工人 纠察队的武器,大规模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18日,蒋 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并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

【概念阐释七一五分共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在经过精心 策划之后,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 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 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 杀。随着汪精卫集团反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史料阅读】(教材第126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

分析转变的原因。

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尚未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

潮的失败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孙中山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史料阅读】(教材第126页)阅读教材“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根据图示指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进军区域范围,并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对象:北洋军阀(或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进军主要区域:在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为主)。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原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问题探究】(教材第127页)阅读上述材料,谈谈蔡和森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蔡和森批评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并进一步

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在学理上的体现,即文章中阐述的,“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由这几个方面我们也能理解蔡和森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习拓展】(教材第127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1927年2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史实,并思考其意义。

史实:这是在北伐推进到长江流域时发生的事,国民政府也迁都到了武汉。这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当时正在召开的湖北省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发出要求收回汉口英租界的通电,在汉口还举行了30多万市民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和游行。在武汉政府支持下,中国人民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租界,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2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必背知识清单4: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知识1政治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代表地主阶级、买胁性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继续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

(已不同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虽仍有打倒北洋旧军阀的目的,但实质上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3)、统一全国:1928年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当时还存在着各派地方军阀)

         

 

知识2经济

(1)、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形式上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市场的交流和扩大)

②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兴起: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学习聚焦】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确立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拓展】南京国民政府存在的问题

国家行动能力一般可分为抽取能力、控制能力、供给能力和调适能力。南京国民政府的抽取能力、控制能力有余,而供给能力和调适能力则严重匮乏。在向宪政主义国家的过渡中,国家的合法性及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

拓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的原因

1、民族资本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落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

2、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

3、用于发展经济的费用微乎其微,军费和外债占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岁出的绝大部分。

4、南京国民政府的真实目的并非发展民族产业。

拓展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点

1、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2、经济上,一方面,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统一全国税收、改革币制(法币)、关税自主、鼓励工商业等措施;另一方面,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3、外交上,一方面,执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导致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4、思想文化上,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以“革命者”的虚假身份蒙蔽群众;以“训政”为借口,大力推行所谓的“党国”思想。

拓展】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为了控制人民和消灭异己,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和全国性特务组织,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2、经济上: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其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3、文化上: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概念阐释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四大家族,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官僚资本的特点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概念阐释宁汉合流

1927年,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 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 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概念阐释二次北伐,又称二期北伐。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中国同奉系军阀张作霖进行的战争。1928年2月,国 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北伐的决议。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北伐军由蒋 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分四路同时向奉系 进攻。6月初,北伐军占领京津,奉军退回关外。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 二次北伐成功。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张 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阀,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概念阐释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1928年,日本在山东济南制造的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 伐征讨张作霖,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出兵占领济南。5月1日,国民革命军进入济南。3 日,日本军队悍然向中国军民开枪,并杀死国民政府公使蔡公时,中国军民死伤近8000 人。在国民政府答应保护日本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条件下,日军于1929年3月撤岀济南。 “济南惨案”发生后,二期北伐军绕过济南继续北伐。“济南惨案”改变了蒋介石对日本 的认识,使得中方放弃联日外交,转而与美国谋求合作。

概念阐释皇姑屯事件

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制造的谋杀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3日,奉系军阀张作 霖在北伐军进逼之下,放弃北京,退返东北。因其未满足日本的全部要求,日本关东军决 意除掉张作霖。6月4日晨,张作霖乘坐专列经过京奉路与南满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 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成重伤,当日死亡。“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的一系列事件之一。

概念阐释东北易帜

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皇姑屯事 件”后,蒋介石决定停止对东北的武力进攻,改用和平方式使张学良归服南京政府,达到 控制东北的目的。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 在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概念阐释改订新约运动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发起的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外交 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宣布凡中外旧约期满者废除另订;尚未满期者解除重 订;旧约期满,新约未订定者由国民政府另订临时办法处理。关于关税自主问题,虽然实 行了新税则,但各国多采取敷衍态度;关于撤废领事裁判权,均被各国托词拒绝。后由于 抗日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才纷纷放弃在华的不平等条约。

【思考点】(教材第128页):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①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领导;1928年“北伐”由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②目标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推翻北洋军

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讨伐军阀张作霖,统一全国。

③性质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新军阀向旧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必背知识清单5: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从攻打中心城市南昌、长沙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知识1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非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处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经过

①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②结果:起义军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知识2八七会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知识3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过程: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说明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3)、结果: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符合革命实际)

         

 

知识4“工农武装割据”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1)、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根据地力量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万人。(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3)、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①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

②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土地革命

①内容: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影响:这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建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远离大中城市,地处两省或数省交界处,未能连成一片。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聚焦】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拓展】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与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不重视工农尤其是农民,其统治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工农武装,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才是革命的出路。

【拓展】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科学理论,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内在关系: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原因:

①社会性质: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缺乏城市革命的阶级基础。

②力量对比: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

③群众基础:经过国民大革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如湖南、广东等省,曾有过工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

④红军力量:有相当力量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存在与发展。

⑤党的领导:共产党组织有力以及政策的准确性。

4、意义:

①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④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拓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的深远意义:

①它从实践上解决了在革命转入低潮形势下,如何把革命的退却与进攻结合起来的问题,解决了党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策略方针问题。

②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农村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转折。

【概念阐释】城市中心革命论

城市中心革命论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攻打大城市以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一条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就是这一革命道路的实践,结果证明,城市中心革命论与中国国情不符。

【概念阐释】苏维埃

1931-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苏维埃”,俄文音译,意为 “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年革命时期创造的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的组织形式。1917年十月革命后成为苏俄权力机关的名称。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 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 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 席。1937年2月,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宣布放弃该名称。

【概念阐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在该政权运作 期间,颁布了宪法,发行了货币,同时将其所属控制区域称为“苏区”。因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于1935 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22日宣布取消。

【概念阐释】南昌起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了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中 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8月1日,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 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 民党政权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概念阐释】八七会议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8月7日召开,故名。瞿秋白主持会 议。主要内容为: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 央政治局;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论断。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9人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 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但会议在批判右倾错误的时候, 没有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概念阐释】秋收起义

1927年秋,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临 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赶赴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并筹备和领导 秋收起义。起义的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约5000人,计划 分3路进攻平江、萍乡、醴陵、浏阳,然后共同进攻长沙。9月9日,起义爆发。但各路起 义军都很快遭到失败。9月19日,起义军在文家市否定了继续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沿 湘赣边界向南进军。10月底,部队到达井冈山的中心地带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斗争。

【概念阐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领导创立的中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经过“三 湾改编”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至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了井冈山周围 的茶陵、遂川、宁冈等县城,建立了县级政府和党组织。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部 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 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来,井冈山根据地发展为 湘赣根据地。

【概念阐释】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理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 索,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相继写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 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这些文章总结了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阅读图片】(教材第130页)《井冈山会师》(油画)

此油画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反映的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画面主次分明,给人感觉人山人海、气势恢宏,预示着两军会师后的蓬勃发展。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1万多人,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对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及日后扩大农村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推动革命事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纵横】(教材第130页)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奠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制度的坚实基础。

【史料阅读】(教材第130页)说明毛泽东选择将“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创建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启示。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城市受挫,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

意义: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

【学思之窗】(教材第131页)读图,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本图所示为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发给农民刘运亭的土地分配证,颁证时间是1931年7月9日。证件详细记录了刘运亭所获土地、房屋、粮食等属于没收商城县安区乡地主冯润亭所得,证明了当时革命根据地采取设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根据地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其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的信念,有利于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中国共产党就是沿着革命新道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必背知识清单6:红军长征

知识1原因

(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左”倾:表现为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知识2经过

(江西瑞金→血战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①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未纠正思想上的“左”的错误。)

②内容: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3)、胜利: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知识3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一是革命中心的转移,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二是革命任务的转移,由反蒋转向抗日),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红军长征的特点行军路程远二万五千里。战斗多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多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牺牲的战士至少在20万以上。行军艰苦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学习聚焦】红军长征历尽艰辛最终取得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遵义→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7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拓展】长征的历史启示

1、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3、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4、是否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探索。

6、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能勇担历史重任的伟大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拓展】如何理解“左”倾与右倾?

1、“左”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关系: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拓展】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开辟过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三湾改编(改编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创建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

2、内涵: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意义: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拓展】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八七会议仍未我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秋收起义时仍进攻中心城市长沙。攻打严重受挫后,才转入农村,逐渐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概念阐释】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而进行的战略大转 移。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 五次“围剿”。10月21日,中央红军及后方机关共八万余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 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 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6月14日,实现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 功的会师。此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0月19日,红 军主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 同北上,并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概念阐释】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做了关于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 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3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概念阐释】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阅读图片】(教材第132页)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    

《七律·长征》是红军长征的真实记录,是红军英雄壮举的热情颂歌,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它集中表现了红军在战略大转移征途中不畏艰险、英勇战胜千山万水和敌军围追堵截的英雄豪迈气概,反映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教材第133页)说说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②为了

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的意义: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拓展】(教材第133页)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①在国民政府内部存在许多派系,各个派系之间存在明争暗斗的状况,其内部并不统一。

②当时存在很多地方实力派,如广西的白崇禧和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等,这些地方实力派都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势力暗中支持。

③当时存在着一定力量的工农武装割据。

④存在着大量的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依然存在,行使独立的政治经济、司法等权力,特别是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05 归纳总结

一、单元主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二、史论术语总结

1、第20课史论术语总结: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③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④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认清了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反映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

⑤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开展起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由于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2、第21课史论术语总结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是中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八七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转折性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基本方针。

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并且被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06 素养提升

一、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一-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1921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联合一切有共同革命要求的阶级。

2、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社会经济极端落后,人民贫困,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都无力单独同帝国主义斗争,只有统一战线,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3、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中共刚成立,力量薄弱,迫切需要壮大力量,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党有较长的斗争历史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在部分地区有政权和一定数量的武装,但是政党内部涣散,机构松懈,成分复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中共需要国民党的旗帜,国民党需要中共作为新鲜血液,二者有共同的需要。

4、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①是时代的需要。国内割据混战愈演愈烈。国际上,一战后列强加紧掠夺中国,是中国重新被列强联合控制。    

②革命斗争的需要。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是中共党人认识到,中国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仅仅靠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阶级无法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5、国共合作有可能性:

①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真正的民主派”,且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有自己的军队。且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理论上是资产阶级的使命,因此与之联合是可能的。

②在共产党的促进下,中共三大确立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③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屡经挫折,希望通过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

         

 

【历史解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历史作用。

1、政治基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历史作用:

①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共产党员,广大工农群众加入国民党,组成了革命联盟,实现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②国共合作促使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并取得伟大的胜利。

③使诞生不久的中国得到发展,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④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影响、教训及意义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特征,形成了四个阶级的联合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在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④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的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②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尚年幼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经验教训:

①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②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必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4、历史意义:

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尽管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它在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②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历史解释】第一次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争取领导。特别是中共党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作战方针的制定;中共党人的政治工作卓有成效;中共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沿途群众支持,香港罢工委员会的支持,工农运动又以共产党为领导。

③苏联的援助,包括物资、军火、军事顾问、飞行员和冯玉祥的再起。

④帝国主义列强估计不足和军阀的腐朽。但是北伐战争中也蕴藏着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蒋介石势力的膨胀,而中共对蒋介石立场右转估计不足。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在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因为:

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人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

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历史解释】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进行?为什么?

1、并存原因: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的重任。

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④由于国内反动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2、主导地位:新三民主义。

3、原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利益,与中共民主革    

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

         

 

【历史解释】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原因

1、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历史解释】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薄弱环节,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使红色政权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矛盾和斗争,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和军阀战争,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的客观条件。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革命不会停止,继续向前发展,推动红色政权持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组织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性执行,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一)表现: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革命力量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制定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革命力量: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克服了自身缺点,加强了党的建设。

①纠正右倾错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克服悲观主义情绪。针对党内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写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进一步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克服了悲观主义情绪。    

③纠正“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左”倾机会主义者又实行逃跑主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左”倾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根据形势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调整政策。

①适时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了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二)原因: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2、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决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思想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国情: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统治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2、探索:

①初步尝试——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失败后,初步认识到进行武装革命的重要性,随后发动南昌起义,开始建设人民军队。

②战略转变——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清楚认识到发动工农、武装工农、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

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确立——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④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与成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一系列根据地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证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沿着这条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历史解释】怎样理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及启示?

1、转变

①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八七会议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第二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长征胜利结束。同年,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当时民族矛盾上升的社会现实,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启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错误,正确把握形势,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历史解释】怎样认识国共对峙的十年?

1、1931年以前,国内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正式成为主要矛盾。

2、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过程,也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3、中共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等,充分体现了中共始终坚持抓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中共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所在。

4、中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高瞻远瞩,坚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充分体现了中共驾驭时事的原则性、策略的灵活性。

5、中共与国民党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过程,也是中共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6、中共与国民党路线、方针、政策之间的差异和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党的性质以及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深刻分析了中国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特殊的发展规律,科学地闸明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广大农村为战略基地、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独创性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2、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    

标志。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革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独立自主的艰辛探索而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不仅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也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历史解释】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开始滋长了“左”倾急躁情绪。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的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了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的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是: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第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五四爱国运动

1、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联合斗争,体现了全民族的力量,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

2、彻底性: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成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3、爱国性: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的主旋律,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爱国)。

4、觉醒性: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5、转折性: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唯物史观】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    

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3、五四运动广泛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5、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唯物史观】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优秀的内涵,是普遍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最终战胜其他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社会思潮的主流。

②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一系列救国救民探索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当时中国正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指导。

③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④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广大青年努力追求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们联想到,既然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同样的革命在中国也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先进分子在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同时,也很快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

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人们更加怀疑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⑦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发表了各种论文及著作来传播马克思的革命思想,他们通过报刊等使得这种思想深入到广大人民心中。

2、特点:

①经历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②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③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3、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促进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唯物史观】比较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都是党的历史上重要转折性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都纠正了领导人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2、不同点:

①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②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未获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地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唯物史观】近代中国人民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三种道路?

1、走西方人的路:

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改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法美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随着护法运动的失败而失败。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

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传入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俄国的“城市中心论”夺取政权,为此,在中共一大上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试图先在城市取得革命的胜利,结果都失败了。这些史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    

3、走自己的路:

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并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从此,中国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唯物史观】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唯物史观】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之处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家国情怀】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逐渐觉醒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家国情怀】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家国情怀】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反思

1、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包括国民的觉醒、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青年个性的解放、移风易俗。

2、思想界要做持久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引发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因素,使社会的变革取得成功,中国随世界潮流而变成一个新中国。

3、中国的落后是由于缺乏有组织、有活力的有机体社会,人们生活在千年不变的僵化社会中。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随后需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

4、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青年人应该树立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生目标,并为此不懈地奋斗。同时也强调个人的价值,每个人要去发掘、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理性判断不盲从,以主动和创造精神、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一-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1、五四运动所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不仅在当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更是新时代青年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伟大精神,是对中国新时代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至今仍是凝聚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力量。

3、五四精神的灵魂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石的现代文化精神。健全民主制度,发展科学事业,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4、五四精神的鲜明特征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家国情怀】国民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成长发展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得到发展,体现在对关系革命若干重大问题,特别是对革命的性质、中国阶级成分、领导权、武装斗争等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壮大,体现在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共有420人,到党的五大召开,党员发展到57967人。此外,党领导下的工运、农运组织以及其他外围组织的发展,是党的组织发展的延伸,极大地促进了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到1926年5月,全国有组织的工人有124万余人。有组织的工人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为国民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的大舞台为

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锻炼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一大批政治、军事、宣传、工农运动人才涌现出来,大大提升了党的战斗力,为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一摘编自贺平海《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成长》

         

 

   

         

 

         

 

         

 

         

 

         

 

         

 

         

 

         

 

         

 

         

 

         

 

         

 

07 思维导图

20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红军长征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考点清单及要点详解」,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8da8ded1adc8


           

加微信 aharon6 进全国教研群      关注公众号k85718,享首发资源


本单元配套模拟+真题练习

请点“阅读全文”下载


http://www.zxls.com/generation/2024/09/23/524641.html



纲要上合集

http://www.zxls.com/wenji.aspx?userName=light4887&UserCategoryId=1982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word版

   

精华易学堂
思维导图学习法,让学习变得容易!建立框架、补全知识、关注变形、提炼口诀四步构建思维导图,高效学习。实战训练学生答题技能,引导学生看破设题情景、看透题型本质、简快答题,高分突破!电话:1350373907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