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共链行动促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   2024-11-29 15:32   北京  


乘风而起 “链”接未来

——产业链共链行动促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装机从2018年的不到500万千瓦增长到2023年的3770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50%,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根据2024年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披露的数据,到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累计装机容量有望突破4500万千瓦,稳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在技术储备、产业链基础和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今年10月,我国再次刷新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2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下线,这是我国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技术快速进步的最新成果。


海上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加快推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务实行动。三峡能源总经理张龙表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将面向深远海,呈现立体化融合开发态势,加大科技创新,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实现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增速强劲

向深远海立体融合开发迈进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海上风电逐渐成为许多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球风电产业保持稳步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突破10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7520万千瓦。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海上风电年均增长为27.5%,到2028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达到2.25亿千瓦,增速强劲。


我国拥有大约1.8万千米的海岸线,海域面积广阔,海上风电资源储备丰富。根据最新评估结果,我国150米高度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15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12亿千瓦。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等试点应用。这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深远海是未来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熊梦表示,“十五五”期间,加速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从近海向深远海迈进成为必然选择,深远海也将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主战场。



“深远海一定是风能、太阳能、波浪能以及海洋牧场的联合开发。”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表示,海上能源的开发,提高其转化利用率是关键,利用技术将海上风光资源深加工,形成从能源生产到化工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凡看来,海上风电制氢、海洋牧场、联合开发等融合发展模式是未来的趋势,这种立体融合开发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绿色能源,还可提供淡水和优质蛋白等物质。


海上风电与多类型海洋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海域空间利用效率和水上水下综合产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易跃春举例介绍,挪威建设漂浮式风电,实现绿电替换比例35%,成为集约节约用海新方向;比利时正在打造的全球首个海上能源岛,其大规模海上风电将连通比利时、英国、丹麦、德国等国家。


作为海上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平台,能源岛不仅可以提高深远海风能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减少电缆、升压站等电力送出设备的投资,同时助力实现海水淡化、海水制氢、储水蓄能。


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亚告诉记者,海上能源岛是深远海探测的跳板和海上风电融合开发的典型场景,受限于经济性和政策因素,目前国内能源岛的开发利用比较缓慢,需进一步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并出台完善相关政策。



风险仍存

需产业链创新链协同驱动


海上风电是全球电力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关键技术装备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核心要素,目前在海上风电领域,我国大功率风机的主轴承等仍面临困难,存在产业链风险隐患。


对此,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建议,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围绕海上风电现存的短板技术装备开展针对性攻关,加强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科学谋划深远海风电基地化开发,持续提升海上风电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巩固拓展海上风电产业强劲发展的势头。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徐继林提出,要聚焦风电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海上风电相关标准体系研究与重点标准制修订,破解海上风电产业在系统接入、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壁垒,实现绿色电力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消纳。此外,建立健全海上风电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也必不可少,加强政策供给、释放机制活力,形成固根本、稳预期、立长远的制度合力。



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向深远海发展,对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利用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共链协同,加强大容量机组漂浮式风机、柔性直流输电、潮汐能多能融合等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无人值守、智能诊断等模式的推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海上风电共链企业应着力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的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体系。


“产业链共链是走向国际的必然需求,实现产业链共链,不仅可以减少产业链成本,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还可以让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有利于产品技术和质量回归本真。”风能协会高级顾问杜广平说。


对于产业链共链“走出去”,杜广平建议,一方面促进风电机组型谱化,实现关键零部件的标准化,提高互换性,另一方面推动风电机组标识系统编码标准化,这样更有利于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借助中-英、中-荷等国际产业合作机制,通过创新孵化、联合研发等方式促进能源转型,开展交互式风电、海上风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协作,推动开展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创新、业态融合和成本下降。”易跃春建议。


海上风电产业加速发展同时,行稳致远是关键。全球海上风电事故近年来呈持续上升态势,“这一方面归咎于风电机组迭代更新快,新机型未得到充分的验证,风电机组快速大型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低价内卷式竞争导致制造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度降低,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质量保障。”易跃春分析。


他表示,中国风电产业从跟随、并跑到目前进入无人区,整个行业保持了发展定力,要正确看待大型化、快速迭代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基础研究、检测试验、认证工程质量监督,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作者:冯聪聪
编辑:刘卓
校对:韩懿

中国电力报
《中国电力报》由国家能源局主管、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是重要的能源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