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刚来到部队,就提出希望有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这是陈士榘上将回忆李德时说的话。

文摘   2024-11-27 19:47   上海  
“李德刚来到部队,提出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好笑的条件,就是希望有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这是陈士榘上将回忆李德时说的话。

李德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指挥失误,造成红军长征,是我国革命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李德是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他怀抱着帮助中国革命的美好愿望来到“苏区”,却因种种原因给红军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他的私人生活也很“复杂”,先后娶了两个中国女人做老婆,他的感情故事涉及了政治婚姻、出轨离婚等诸多因素,堪称极为复杂。那么,李德到底是怎样的人,他的情感历程又是如何的呢?
那他们后来的生活都怎样了呢?

1、

“洋领导”空降瑞金


李德在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城郊地区,在学校读书期间参加了革命活动。十八岁时应征入伍当兵,加入了那时刚刚成立的苏军情报局,以卧底的身份进入西伯利亚奥军俘虏营,目的是瓦解俘虏不断发起的暴动。

应征入伍不到一年,一战结束,李德又重新返回校园学习。1919年,加入德国的共产党,参加了工人运动并坚持战斗。后在1921年和1926年被捕入狱,第二次被捕后,两年后的1928年,他成功越狱,逃往苏联,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随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他曾发表多篇军事论文,具有较高的军事理论水平。
在苏联的学习期间,李德表现优异,毕业后,他被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执行情报任务。

在中国,他结识了时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阿瑟·尤尔特,并通过他认识了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洛甫。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决定从上海迁往江西瑞金,博古对军事一窍不通,于是他向共产国际申请,让李德到苏区担任自己的帮手。
因为共产国际方面派来的军事顾问迟迟没有抵达上海,最终共产国际给出了正式答复:“同意李德作为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受支配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就这样,命运给潜伏在上海的李德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33年9月,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李德被调入共产国际,担任中共军事方面的顾问。
由于他的原名奥托·布劳恩太长,不好叫,而且不利于保密,于是博古提议他改了一个中文名字“李德”,这可理解为姓李的德国人,意思通俗,也好读好记。
然而此时中央苏区的革命形势却远比第三国际想得复杂。
随着蒋介石针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的进行,红军队伍急需军事指挥人才,但博古早就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不满,想要效仿苏联的革命进程,与蒋介石的军队进行理论鲜明、正式的战斗。博古等人把毛泽东、刘伯承、彭德怀等人排挤、降职。
李德的到来在博古眼里就是“及时雨”。

因此博古故意夸大了李德的身份使命,把李德奉为了“红都的‘太上皇’”。

那个时候苏区的环境和条件非常的艰苦,可是还是尽可能的给李德最好的待遇,让他不必为了生活而苦恼,甚至还曾专门为他盖了三间房子。
最开始的时候共产国际并没有让李德负责指挥,可是王明十分崇拜他,对他几乎达到了惟命是从的地步,而他和博古又是老朋友,关系非常好,有了他们二人的支持,他才逐渐获得了指挥权,可是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件事会在后来给我军带来那么大的打击。
李德将自己在伏龙芝军事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带到了中国。然而,这些理论知识能否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受到质疑。
蒋介石就对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行动,李德在这次红军反围剿行动中全权担任军事指挥。
李德在中革军委的一次军事会议上,他强调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打正规战争的时候了,要组织正规的红军,按照苏联红军的战斗条令实行阵地作战,以革命的堡垒对付反革命的堡垒,决不放弃苏区的一寸土地。
当时毛泽东认为李德的思想是错误的,于是马上提出:“国民党军是100万兵力,我们只有10万人马,怎么能够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

第五次反围剿至少三万人在这场战斗中丢掉性命,根据地也失守了大半。

不过李德从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并且他还有“闲情逸致”考虑自己的“生理问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2

“四处求爱”的“洋领导”


据陈士榘上将回忆,李德刚来到部队,就提出了一个在他自己看起来正常,却让其他人难以接受的条件:找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


组织上不安排,没想到李德接下来自己给自己“安排”上了。
当时,李德经常对队伍中的女性成员“动手动脚”。在李德到中央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年仅三十多岁的他多次向这些女性表达了“求偶欲望”,并且将这种欲望视为“生活上的需要,甚至是工作上的需要。”
一次李德骑马时遇到了一个气质不凡的女干部,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拦住女干部示爱表白。
恰巧女干部的丈夫看到了这一幕,直接呵斥退了李德,并且拉着妻子的手进了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把李德晾在了原地。
这之后李德的“名号”便传遍了苏区,组织上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精力旺盛的李德迟早会闹出祸端,不如趁早给他撮合一个。
李德的第一场婚姻居然是“政治婚姻”的产物。
博古将肖华月介绍给了李德,其实肖华月并不喜欢李德,尽管萧月华十分抗拒,但在妇委主任李坚贞的不断劝说下,她还是最终答应了这桩婚事。就这样在李德一厢情愿的境况下,两人成婚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婚后的李德竟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对萧月华频繁施以拳脚,婚后的二人时常发生冲突。直到萧月华发现自己怀孕后,两人的关系才有所缓解。然而,孩子出生之后,他们的感情状况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但是随着萧月华在组织上的政治任务越来越多,陪伴李德的时间越来越少,耐不住寂寞的李德便又开始寻找新的“伴侣”了。
这天,李德在河边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便用英语向她打招呼,没想到那女人竟然也会英语,两人就此熟络了起来。
此女名为李丽莲,是当时上海小有名气的演员,她是在1937年底从上海来到延安的。
李丽莲身形修长,容貌艳丽,在李德眼中比家里那个“不听话”的老婆漂亮了不知道多少倍,于是便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而李丽莲看中了李德的身份和他不菲的工资,经过一年的交往她便愉快地答应了李德。
一边是能干、朴实的铁血红军女战士,一边是娇柔、能哄李德开心的美丽女演员,李德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对于肖华月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解脱,她可以以此为理由找组织解除这本不该有的婚姻。组织了解情况后,也不好再偏袒李德,于同意了肖华月的离婚申请。和李德分开后,肖华月一头扎进革命事业中,对于她来说,自己参加革命的目的本身就是报效祖国,为革命献力,而不是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
她先是辗转陕甘宁东三边地委担任妇女部长,后在1943年返回延安进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又随八路军进军东北,被任命为热河承德市中共第一区委员会书记。
在此期间她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了红色政权,办事能力之强得到了组织上下一致好评!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她又担任起恢复民众生产的工作,称得上是“一块红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1960年,萧月华被授予大校军衔,这是对她革命生涯的最好表彰。



3、

李德的突然离去


和肖华月分开后,李丽莲和李德迅速成婚,两人婚后的生活还算甜蜜。两人相约要在中国一直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可好景不长,1939年8月28日,李德接到了一个紧急通知,要他立马收拾东西赶到机场,飞回莫斯科。
李德不明所以,但还是紧急收拾了东西,一旁的李丽莲却很焦急,她担心李德一去不回留下自己怎么办?
李德提出了要带着李丽莲一块回到苏联。
但由于事发仓促,李丽莲的护照无法办理,机场不允许她登机,此事只好作罢。
李德临行前含泪吻别了李丽莲,并承诺日后一定回来带她,殊不知此一别即永别,两人此后再没相见过。

李丽莲之后在延安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对外联络部部长一职。
1965年在北京病逝。

4、
回国后的李德
共产国际方面虽然做出了对李德的错误不加追究的处理,但毕竟李德曾经导致了我党损失惨重,他也不可能再受到共产国际的重用了。
1939年,李德被安排到了一家出版社担任主编。对于共产国际的处分,李德本人很是感激甚至有些欣喜,这些年来,他一直因为自己犯过的大错而终日担惊受怕,现在他也终于能够放下一直悬着的心了。
有着多年的教龄,李德很快适应了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1949年,他从苏联回到了故乡东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将自己丰富的革命生活都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当中。由于李德的文学创作取材于现实且文笔流畅,在德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他也因此名声大噪。
远离了军队的李德表现出了其不菲的翻译才能,他翻译了马、恩、列、斯等人的著作和大量文学名著,比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茹尔宾的一家》等,成为了一个声名大噪的翻译家。
后来,他还成为了民主德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在德国文坛中一度享有极高的声誉。1974年,李德由于病痛的折磨而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

回顾李德的一生,也算是充满了跌宕起伏,从军事顾问到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数。
纵观李德在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我们不能单纯地评判他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毕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任何人都无法知晓哪条道路最终通往光明。

而从后来他回到苏联、德国后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

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远远不如他的翻译、文学天赋的,他这是一开始就找错了发展方向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可以使人从中窥见适用于现实社会的哲学道理。
他人的成功经验只能作为借鉴,而不能妄想着完全复刻,要想成功,必须钻研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END-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鼓励一下~

Photos and History
看见历史,铭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