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的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好

教育   2024-11-20 13:01   北京  
本文授权来源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不论何时,让人能够感受到爱和关心,得到抚慰和鼓励增强内心力量的,永远是带着温度的语言。


我们每天都要和孩子说话,可是很多话却没有说好,不但起不到有效沟通的作用,反而制造矛盾,伤害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常和自己对着干,还有些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这么冷漠,亲子之间像陌生人。


出现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家长在沟通方式上栽了跟头,尤其是说话的语气。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孩子听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


比如,想让孩子把房间收拾一下——


第一种:“你看看你房间乱成什么样了,不知道收拾一下吗?”


第二种:“我看到你的房间有些乱,可以找时间收拾一下。”


哪种语气传达的内容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通过提高音量、用难听刻薄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让自己的话语更有分量。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说话方式即便能起到作用,也只是一时的,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都是负面效果。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通常最讨厌下面这3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有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


反问的语气

养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总是充满不耐烦,喜欢用反问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
“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多大的人了。”
“你怎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感受到,反问的语气中,带着一种责备、嘲讽、埋怨,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叛逆的心理,缺少改变的动力,故意不配合家长。

没有人喜欢被责备、被否定的感觉,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抗拒和父母交流。

同样的意思,换成陈述、表达正面期待的语气,更有利于孩子把话听进心里去:

“这道题是基础题,你再看看书,肯定能做出来。”
“我看垃圾桶满了,该倒了。”
“以后做事如果能仔细一点,就更棒了!”

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反问,让自己冷静下来,描述看到的事实,然后提出希望,这种正向的表达,会让亲子沟通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家长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命令的语气

很多孩子,包括成年人都提到过一个现象:

有时候自己本来想做一件事,但是当别人命令自己去做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突然就不想做了。

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一个独立的人对自主感的需求——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自主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做事的主动性。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简单干脆地命令孩子做事,他可能还愿意听。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独立性、自主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自己做决定、做选择的空间。

如果家长还是动不动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就会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为了寻求自己的权利,故意和父母作对,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因此,聪明的家长,会懂得慢慢转变自己的说话语气,尽量避免直接命令孩子,改为商量、征询、提醒的语气。

比如:

“妈妈这会儿有点忙,可以把衣服收一下吗?”
“到做作业的时间了哦,晚了可能会耽误吃饭。”
“我们来商量一下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吧,定一个规则。”

这样的语气,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父母讨论问题。

当然,这不是代表事事都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

孩子年龄小,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大方向上还是得家长来把关,只是在一些不那么要紧的事情上,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来,给孩子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走向独立自主。



猜忌、怀疑的语气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是什么原因让你越来越不愿和父母沟通?

一个网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和心疼:

“我鼓起勇气对父母说我去医院确诊了抑郁症的事,父母的回应是:‘开什么玩笑,我看你就是不想学习!’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缺少信任,经常没搞清楚真相,就随意地猜忌、怀疑孩子。

比如:

孩子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没等孩子讲完事情的原委,家长就说:

“你又闯祸了吧?不批评你批评谁。”

家长的手机出问题了,毫无根据地怀疑是孩子玩坏的:

“是不是你把我手机玩坏了?”

孩子说自己最近挺认真的,每天晚上都会学习一会,家长嘲笑着说:

“真的?别是玩手机玩到很晚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一项调查,关于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调查结果显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家长经常用怀疑的语气,孩子内心真的会很受伤,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在父母心里总是不好的、不行的,越来越不自信。

而且,家长的猜忌、怀疑,也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抗拒和家长沟通,影响亲子关系。

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你不是老怀疑我吗?我干脆就变成你怀疑的样子”,从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因此,想要孩子自信、优秀,家长要学会用用信任的语气和孩子说话,遇到事情,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解决问题。

“老师为什么说你呀?发生了什么?”

“我的手机突然坏了,不知道为什么?”
“妈妈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肯定不会撒谎的。”
“希望你的努力能收获一个好结果。”

父母的信任,会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不想辜负父母的信任,做事主动自觉,成为更好的自己。

指责的语气

生活中,还有一类家长,明明可以用善意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认可,却偏偏要用带刺的语气,去扎孩子的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

比如:孩子去同学家回来晚了,家长很担心,等孩子回来后,关心变成了指责:

“你还回来干嘛,住别人家算了!”

孩子考了100分回家,家长明明是想夸孩子,可是说出来的话成了:

“哟,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还能考100分。”

孩子穿少了,家长想提醒孩子多穿点,结果变成了攻击:

“你就作吧,冻死你活该!”

家长们总觉得,只要心里是爱孩子,怎么说无所谓,孩子应该理解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听到的语言是最直接的,即便父母用心是好的,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攻击和伤害。

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往往是不会表达爱意,不会说话的表现。

家长应该主动学习,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关心孩子、引导孩子。

比如:

“你回的有点晚呀,妈妈还挺担心的。”
“真棒,考了100分,是你努力的成果!”
“还是多穿点吧,感冒了多难受。”

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觉得有损所谓父母的“权威”。

真诚、直接地表达,更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加深亲子关系。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话:

“话语里包藏着真心,在这冷酷的世界中,让人维持生存的体温,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一句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不论何时,让人能够感受到爱和关心,得到抚慰和鼓励,增强内心力量的,永远是带着温度的语言。

教育中,家长应时刻谨记这条准则:你什么语气,孩子就是什么态度。

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多用温和、正面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好。

喜欢今天的推送,记得文末点个“在看”。

「DrG科学育儿」合作授权转载: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2024

星标+点赞 我们不失联

DrG科学育儿
给你需要的育儿干货!每周一条原创亲子视频,成为更好的妈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