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件事
政务
2024-11-18 17:01
河北
加入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时,我的一位师兄党长乐问华师父:“加入工作室后,徒弟需要做些什么?”华师父笑着说:“做好三件事——读书、教书、写书。”是啊,教师的一生好像都离不开书,读好书才能教好书,教好书才能写好书。从专业阅读到广泛阅读,从一个人阅读到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从一节节好课到一篇篇教育教学文章……回顾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读书’活水来。”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教学更有底气、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我大量地阅读书籍,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专业到人文、从杂志到报纸,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一本本,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地摄取。我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不断地吸取前人的智慧,然后应用于课堂,实践于课堂,创新于课堂,不断地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让自己懂得更多。当你读一本书时,可能你的思想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当你阅读了十本或是一百本甚至更多时,你会发现自己思想、格局和境界会有所不同,你读过的书,日后都会写在你的脸上。当我们把阅读当作自我修炼的一种方式、一种责任时,阅读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从2021年起,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跟着华师父共读一本书,先后阅读了《格言联璧》《道德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素养教学论》等书籍10多本,晚上回家后继续阅读1小时,每天坚持雷打不动。我在读中涵养底蕴,在读中厚积薄发,在读中打开视野,从而看见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不光自己读书,还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数学阅读。比如,我们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活动,组建了班级数学阅读群,每天阅读一个数学小故事。我们班的同学先后阅读了《马小跳玩数学》《数学真美妙》《数学实验王》等书籍。我和学生家长算了一笔账:一天阅读200字,一个星期1400字,一个月就有5600字,一年就大约有67000字,整个小学大概有40多万字左右,这样,学生就能在小学打下很好的根基。我们始终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好学生是需要一节节好课来培养的。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大量地寻找与这节课有关的资料,做到充分地吸收,融入自己的思想,做到微创新和改革,最终与课融为一体,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课、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我尝试改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少教多学”成就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学习真知识,在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在项目化主题式学习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上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我成了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我不断地在追问,最好的数学课堂的样态是怎样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思故我在”,通过16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慢慢地,我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用朴实的素材教有深度的课。为此,我在教学中剔除了假思考或是浅层思考,让学生沉浸于深度思考的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课堂中。向教育家学习,做“四有”好老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永远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成人达己中成就你我他,这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和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写作就是一条自我研究的道路,不写作的教育生涯只活了一次,会写作的教育生涯活了两次。我每天上完课后,会记录自己课堂的点点滴滴,并用公众号进行写作,取名为《教后一记》,写完后会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让家长知道老师每天上了什么内容?是怎么上的?表扬了谁?……通过这样的写作,与家长家校互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生态圈。此外,我还进行课例研究,做到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把一节节课用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的形式记录下来。当一节节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研究、写作,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属于自己的课例库,教学经验将逐渐成熟和稳定,因为上一节课就通了一类课,如果一类类课逐渐丰满了,那么各种类型的课就都能得心应手,最后反哺于学生。近4年,我聚焦课堂教学,采用“课例研究+教育随笔”的方式,呈现了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对学习本质的探寻,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先后有6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最近,我将这些发表的文章进行整理、分类、重组、补充成一本书的体系,向着写一本书的目标迈进,改变了以往在一个个点上的写作,迈向一条主线上进行写作,最终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总之,一个教师要不断地要求自己进步,在读书中启智增慧,在教书中成人达己,在写书中丰盈人生。当教师把“读书、教书、写书”作为人生三件大事,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本文作者 | 朱欢(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学校教育集团桃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