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听高晓松访谈姜文关于电影《邪不压正》的拍摄,里面提到北京的施家胡同,说是过去这条街有很多钱庄。忽然想起父亲曾经提过他小时候也在这条胡同里居住过,而且1986年的时候他也带我来过。2018年9月30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来到大栅栏的施家胡同,边走边拍,看看能否找到父亲小时候住过的院子。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施家胡同上空蓝天、白云。如果没有拍摄的计划,一定非常惬意、轻松地行走在这条胡同里。
一路上边走边拍,尽管施家胡同已经改造得肯定和以前大不一样,但是尽量多拍点,也许哪张照片能唤起父亲更多的记忆。
我隐约觉得15号院应该是父亲在1986年来北京的时候到过这里,就走进去顺手拍了两张。
这个院子挨着15号院,没有门牌,也觉得1986年父亲带我来的院子是这个位置,又进去拍了几张。
依然在胡同里从东往西走,随手拍摄,一直走到了施家胡同的西头。然后给父亲打电话,说正在施家胡同拍摄。父亲说,他记得小时候住的院子隔壁是一个两三层的砖楼。我又转回身,从西往东去找那个两三层的砖楼。
又来到了这座三层的老楼,大概还是在15号院的旁边。
进到15号院,又是猛一阵拍摄,在院子的深处有一个两层小楼。感觉比较有特色,把两层小楼的照片给父亲用手机发了过去。
父亲在电话里说,那个两层楼就是他们住过的地方,让我再多拍几张。本来我已经顺着煤市街往北走了,又第二次转回到施家胡同到15号院再次拍摄。
路过一个展示板,果然,施家胡同解放前很多银号和银行,真是当时的金融街啊。展板上,每一个院子都标出原来银号、银行的名字。
这个院子,这个两层楼,就是父亲一家人住过的地方,他们住在楼的二层和楼下的一间。如果仅到此为止,这个破旧、杂乱的院子也不会引起我太多岁月沧桑的感觉。
而在这座两层楼的一楼,我遇到了父亲儿时的玩伴,姓岳,已经七十多岁,他还能清楚地记得我父亲、伯伯、姑姑的名字。还被他请进屋里,谈了许久。我用手机录下视频,但是太大,一时传不到网上来,只能节选一些只言片语:
这个院子原来是建设银行总行的家属院。目前也是。这位岳大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在这里居住。岳大爷的父亲是原来建设银行总行的办公室副主任。
这个院子当年是非常宽敞整齐的四合院,院子很大。院子原来是一家银行,院子里还有一个地窖,可能是原来的银行金库。
这个院子的对面住着当时建设银行总行的马行长。
这位岳大爷小时候就是用我祖母的小自行车学会的骑车。
这位岳大爷还记得当年我祖父、祖母带着一家人从南方到的北京,还带来很多的瓷器。
我祖父曾经给过这位岳大爷解放前的集邮册,后来他给弄丢了。
后来建设银行合并到财政部,建设银行撤销,建设银行的人部分分流到了全国各地.....
我跟我父亲了解,我祖父原来在国统区的交通银行工作,解放后,交通银行并入建设银行。他随我祖父从上世纪五零年从上海到了北京,一直到五八年都在这里居住,之后去了郑州。他小时候,吃完晚饭,经常去大栅栏去溜达;跟着马行长的孩子做过马行长的华沙轿车。他小时候很顽皮,从两层楼的楼梯爬到附近房子的屋顶上。姜文电影《邪不压正》里也有彭于晏在四合院的屋顶上飞檐走壁的镜头。......
对于普通人家对于往事的回忆,只是停留在这个人家里,世人不会去关注,然而这些简简单单的回忆,也会隐藏着许多社会变迁的记忆颗粒。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人如同灰尘,飘落在世界的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