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绝,这些非遗工坊藏不住了

时事   2025-01-25 15:04   福建  


福建省作为非遗大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3000余项。非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福建,为助力乡村振兴,各地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219家非遗工坊,涉及文房四宝、食品制作、雕刻绘画等多个行业。这些工坊既有涵盖舌尖上“人间烟火”的非遗美食,又有值得感受情怀的茶酒之旅,还有讲述文化密码的独到匠心……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让手艺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让福建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非遗工坊正成为吸纳脱贫人口创新创业、丰富乡村文旅场景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

近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过相关地市择优推荐、专家严谨评议,遴选出20个2024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并予以公布。

从技艺之美、生活之韵到艺术之魂,福建非遗工坊一路“繁花”。



01

500年制香

永春香韵一脉相传

所属工坊:

永春县达埔彬达制香厂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传统香制作技艺(福建香制作技艺)(国家级)

泉州永春香,历经500余年传承,已成长为永春的特色富民产业。永春县达埔彬达制香厂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惠及2000余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为农户增收开辟新径,也为香产业繁荣注入活力。2013年,工坊带头人创建“彬达香文化创意园”,以“一脉香传”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永春香史及传统古法制香工艺。


02

匠心茶事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所属工坊: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国家级)

作为福鼎白茶产业的领军企业,该工坊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村企共赢,荣获“助村富民”明星企业称号。公司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坊带头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其中2人成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人获评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确保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03

匠心雕韵促融合

绘就晋江非遗新篇章

所属工坊:

潘山庙宇木雕工坊(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

依托代表性项目:

木雕(泉州木雕)(国家级)

“潘山庙宇木雕”自清代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艺达公司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科技,引入智能化技术提升木雕技艺,已吸纳就业110人,累计带动1000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工坊带头人创办“郑银聘大师工作室”,培养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泉州市级1人、晋江市级6人,传承效果显著。同时,公司利用非遗资源,打造辐射闽南金三角、对台对侨的乡村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展现“晋江经验”的魅力。


04

传承与创新并举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的现代复兴

所属工坊:

泉州海丝福船非遗工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

水密隔舱技术是中国商船抗击风浪远航的“高科技”。泉州作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核心区,至今仍然传承着这项人类造船史上伟大的发明。工坊采用“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模式,开发以福船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参观工坊、体验造船、复古福船游览等,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同时带动工坊及周边餐饮、住宿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坊还创新培训模式,与高校合作开设课程,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资深工匠授课,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行列,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05

传承客家百年技艺

创新非遗发展之路

所属工坊:

永定万应茶采善堂传习馆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国家级)

“采善堂”品牌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如今,正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工坊采用“农户+合作社+工坊”模式,惠及1639户农户,提供23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助力乡村经济稳定发展。工坊构建三级传承保护体系,复兴古老技艺。为推广非遗产品永定万应茶,设立采善堂永定万应茶非遗工坊,并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金砂红色小镇等旅游景区开设了“非遗体验分坊”,年接待超3万人次,让游客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06

薪火相传 

守艺编织富村梦

所属工坊:

安溪县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竹编(安溪竹藤编)(国家级)

在安溪,竹藤编织是当地人重要的生计来源。工坊作为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平台,推动了从竹编、藤编到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创新发展。

通过“非遗工坊+”新模式,工坊已带动8万人就业,并在盛富村建立竹编传习基地,带动18户农户脱贫。同时,工坊重视技艺的活态传承,举办了378期技能培训,惠及3200多名学生及4600多名社会学员,使他们掌握相关技能,为安溪竹藤编技艺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07

弘扬陶瓷文化

助燃千年窑火

所属工坊:

德化县明玉陶瓷研究所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德化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

德化白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白”之美。作为德化瓷烧制技艺的标杆性非遗工坊,研究所艺术总监陈明良领衔推动德化瓷烧制技艺保护的同时,实现了乡村就业增收和  “非遗+”创新呈现,成为文化消费新时尚。

工坊已培育超百名学徒,其中包括3名全国技术能手和2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创立的公司或工作室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亿元。此外,工坊将非遗技艺融入文化旅游,促进了周边服务业发展,其中太平宫窑文化园成为热门打卡地,使丁墘村年增收850多万元,成为文化消费新时尚。


08

一壶茗香飘四方

做活乡村振兴“茶文章”

所属工坊:

漳平市天星水仙茶家庭农场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国家级)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水仙茶作为漳平及龙岩的特色产业名片,助力农民增收。工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企业+徒弟+农户”模式,与茶农紧密合作,年助销干茶6000斤,为农户增收超120万元。

同时,工坊致力于漳平水仙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工坊带头人悉心传授技艺,培养出多位徒弟,包括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运用现代技术革新生产,探索出炭焙去冷链的新工艺。


09

匠心筑梦

雕刻乡村新未来

所属工坊:

福建省振昌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惠安石雕(国家级)

石头作“画”,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工坊开创居家和灵活就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其中工坊所在的五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工坊定期举办研习活动,推动手工技艺深入发展。通过这些举措,工坊已成功培养出450余名徒弟,他们已成为惠安石雕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展现了石头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同时,工坊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设立实践基地,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摇篮。


10

石头作“画”

传承非遗技艺

促进乡村振兴

所属工坊:

福建省尚艺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惠安石雕 (国家级)

木石之上,雕琢传承与振兴。尚艺营造工程公司,1985年创立于福建,深耕石雕与古建筑,既便利生活又促就业增收。工坊通过“师徒传承+学校培训+实践锻炼+项目实施”模式,携手高校,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培育石雕创新人才。同时,设立惠安石雕展厅、雕艺大师工作室及技艺传习所,为村民与游客提供学习观赏平台,不仅促进了石雕技艺的传承,加强了对非遗的保护,展现了木石之上的雕琢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11

一叶成一业

非遗“茶文化”托起致富梦

所属工坊:

福安市坦洋茶场有限公司非遗工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

坦洋工夫茶,饮后情长留。工坊力推茶文旅融合,将老厂房、老宿舍、老茶园升级改造为茶博馆、茶工舍、智慧园等,吸引中小学生研学打卡。其中,坦洋5G智慧茶场尤为亮眼,运用5G等核心技术管理3800亩茶园,实现园区生产环境可视化等茶园数字化管理,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工坊建立导师帮带制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及传习所,年培训超2000人次,促进坦洋工夫红茶产业发展与创新传承,让茶香飘扬,情韵长存。


12

挖掘非遗“手艺”价值

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所属工坊:

泉州市西丰佛艺工艺品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木雕(泉州木雕)(国家级)

工坊作为张坂镇上塘村木雕雕刻重要展示窗口,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亮点和支撑。工坊也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工坊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在传统雕刻产业中的应用,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为非遗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同时加大对时尚日用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13

根系沉缸技艺

更寻开枝散叶

所属工坊:

沉缸酒传统酿造技艺非遗工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龙岩沉缸酒)(省级)

“跟着非遗去旅游”成新风尚,工坊借“沉缸博物馆”平台,年接待近10万人次,成研学旅游热点,带动村民就业,助力脱贫。工坊设大师工作室,传承沉缸酒酿造技艺,并组建研发团队,与高校合作,科技赋能传统,共获18项专利,让沉缸酒历久弥香,非遗魅力得以延续,乡村振兴添新彩。



14

匠心守护 创新赋能

所属工坊:

永春县龙水漆篮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省级)

永春县龙水漆篮有限公司,以“技艺传承+创新推广”为核心,保护省级非遗编织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工坊通过活动、产业带动和人才培养,让留守妇女、老人学会漆篮制作,实现就业增收。定期举办“非遗+农产品集市”,结合推广漆篮与特色农产品,为农户增收。同时,与院校合作开发漆篮手工课程,激发青少年兴趣。公司传承创新并重,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树立典范。


15

“巧手编织幸福梦”

山葡萄藤编技艺的

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所属工坊:

福建植福实业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省级)

藤编老手艺编织新生活。工坊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培训藤编技艺,助残疾人、宝妈等就近就业,惠及22名脱贫人口。工坊积极推动藤编文化走进校园、广场、景区等,让古老的藤编技艺后继有人。

工坊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合作研发智能制藤条和DIY设计平台,使藤编生产智能化、现代化,提升效率与质量。这些精美的“非遗”产品还远销海外,讲述中国、福建故事,展现传统文化新活力。


16

酒香悠扬

非遗传承促进乡村振兴

所属工坊:

庄臣烧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连江下濂地瓜烧酿造工艺(省级)

庄臣烧坊始于1719年,是中华老字号。工坊融合传承与创新,培育庄臣1号酵母,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外酿酒行业的甲醇问题,填补了国际空白。创新地瓜烧提纯伏特加,获得美国FDA认证等,产品获得布鲁塞尔国际金奖,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

同时,工坊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助农增收,惠及6000多农户、100多家合作社及2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促经济增长,酒香飘万里,酿就乡村振兴特色路,让世界品味中国好酒。


17

沙县梅子根咸鸭蛋

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把鸭蛋变成“金蛋”

所属工坊:

沙县梅子根咸鸭蛋制作技艺非遗工坊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沙县梅子根咸鸭蛋制作技艺(三明市级)

小鸭蛋成就大产业,工坊采用“农户+合作社+工厂+营销”模式,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添活力,荣获了“三明市优秀创业创新项目三等奖”“惠农示范项目基地”等多项荣誉,其带头人也被评选为“2021年三明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工坊注重非遗保护传承,通过线上平台展示,实现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同时摸索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品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当代价值,展现传统产业新风貌。


18

传统高粱酒

酿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所属工坊:

福建三堡酿酒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永定三堡高粱酒酿造技艺(省级)

三堡阙氏十六世祖公于清咸丰年间创独特酿造工艺与秘制酒曲,酿出三堡高粱酒。此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工坊建非遗传习体验中心,推非遗研学课程。同时,工坊注重品牌建设,成功注册“三堡”商标,并获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提升国际认可度。品牌影响力提升,带动堂堡镇磜下村于2022年入选福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


19

畲族乌米饭

千年传承的味蕾记忆

所属工坊:

福建山哈食品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福鼎)(省级)

畲族乌饭是美食,更是文化传承。工坊努力使非遗产品市场化,获全国首个乌饭产品标准制定者及“SC”认证,走上规范化、产业化之路。为满足市场需求,工坊创新研发20款乌米饭系列,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名小吃” “十佳地方特色美食”等多项荣誉,更以乌饭为载体,推广畲族文化,打造观光体验工厂,展现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让非遗绽放新光彩。


20

非遗“老手艺”

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所属工坊:

福建良亚工艺品有限公司

所依托代表性项目:

竹藤编制技艺(龙岩市级)

竹藤编制技艺,承载中国古代生活智慧与对自然的热爱,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不拘于古,不囿于今。工坊以竹、藤、草、麻、线等纯天然材料为主,借助非遗编制技艺和现代手法,打造文化工艺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国际品牌合作,彰显东方美学魅力。

同时,工坊打造博物馆式文化体验工厂,设体验中心、传习中心、研学基地等,让更多人领略“指尖技艺”的魅力,感受其文化韵味与工艺之美,传承指尖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海峡都市报
新海都、新平台、新产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