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游景区大都反映经营困难?

文摘   2024-09-14 20:01   湖北  

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做了旅游行业知识博主五年多时间,前天有个同行问我,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传播,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制造焦虑的文章传播最快,只要说行业要完了,景区破产、旅行社关店、民宿酒店一折转让,文章的转发一定会很多,流量必然很大。

所以近两年,我原创的文章里,凡是点评行业不景气的,基本上被各种转发,凡是写如何做能把旅游搞起来的,评论区都是冷讽热嘲。基本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越垂直、越专业就越小众,越广泛、越社会就越大众。

今天着重聊几个问题,最后一个是本文的题目,为什么旅游景区大都感觉经营困难。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旅游形势。

网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数据,出游人数增加多少,A级景区增加多少等等,这是宏观层面的看法,基本上所有人观点是一致的,经济下行,消费乏力,旅游内卷。

经济下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外部的美联储加息,市场上没钱了,缺乏活力;二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新产业如芯片或者新能源汽车制造,本科毕业生年薪30万起,旧产业各种轻工制造,又是被机器人替代,又是往东南亚转移。好巧不巧,网络舆论的主力是旧产业被迭代的那部分从业者。

旅游消费乏力和内卷,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即景区增加的速度似乎与游客增加的速度持平,这个状态下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景区更强,中小景区更弱,想想A股横盘的时候,是不是龙头股涨停、吊车尾跌停,只有大盘大涨的时候,才会出现“普涨”现象。

与此同时,旅游其他消费业态的增加速度远超过游客增加的速度,宾馆、酒店、餐厅等,大多个体经营,卷起来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生意不好做了,行业不景气了。

以上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二是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这是绝大部分旅游专家未提到的观点,因为旅游行为有很强的就近原则,不管什么时候,永远是周边游占绝大多数,在国内刚提出延长退休时间的大环境下,打工人居多是为了社会稳定,未来30年不太可能出现大量的人有大量的假期长线旅游,因此旅游景区都具有区域性,即在大众看来,1000公里以外的头部5A景区,和300公里外的4A景区,最后用脚选择了更近的景区。

这个现象,决定了国内的景区永远是百花齐放,全国性分布,不可能出现绝对垄断的情况,同时,每个景区在不同区域的市场占有率是不同的,尽管全国旅游的整个蛋糕增速降低,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区域小霸王,能够一枝独秀,良性发展。得益于,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在增加。

在此,宏观和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数据告诉我们,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局部却亮点频现,不知道是视网膜效应还是是个巧合,我日常联系的一些景区,大概盘算了下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十几个省份,这个群体里的同行给我反应,各种数据都在高速增长。

最后,我得出了我个人的结论,可能与主流的观点有出入:

旅游市场在洗牌,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的洗牌,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凡是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认真经营的景区或者泛旅游业态,都在稳步增长,凡是投机性经营、资金成本高的景区或泛旅游业态,都在一泻千里。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旅游景区的发展路线。

通常,我在研究某个旅游景区发展的重大事件,都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分析,即怎么建设、怎么营销、怎么管理等,很少考虑“人为”的因素。

随着阅历的增加,尤其是和天南地北的旅游投资老板沟通后,猛然发现,我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视角和投资老板的视角完全不同,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开了个头,没往下写,今天不吐不快。

旅游景区快速发展,拿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头部景区来看,有两个路线:

一是高举高打、一步就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各种人造景区,如方特、融创、华侨城等等,一次性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核心产品一次性成型,最主要的是,投资者不参与管理,完全有职业经理人来操盘。

由于相对优秀的顶层设计和庞大的投入成本,当这类人造景区开园之时,瞬间对周边的中小景区形成了降维打击,品牌优势、规模效应造就了平台,从而反哺了运营团队的成长。

二是强人政治、一人专政。投资人即为总经理,自己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千禧年前后,在时代的春风下,孕育出大量的优秀的景区,发展路线如出一辙,现在国内大量的头部景区,都是在一个强大的操盘手带动下,快速发展。

有且只有这两条路线,能够把景区从一个高度推动到另一个高度,突破景区的阶级。

思维惯性中的最常见的两个办法:一是托管公司,二是高薪挖人,几乎没有成功案例。

按道理讲,托管公司往往是拥有比较先进的操盘经验,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操盘经验取决于个人,个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越大的托管公司,越不靠谱。真正和托管公司合作不是跟公司合作,是在跟某个人合作,就像去理发店剪头发,如果某个店剪得好,是某个tony老师剪得好,并不是这个店剪得好。

高薪挖人,很难。能够带动某个景区发展的人,势必需要有高于这个景区发展现状的认知和解决办法,这最少需要3年以上的更大景区的工作经验,那么在更大景区中,起码是中层综合协调岗位或者高层决策者,都是景区中核心决策团队成员,很难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挖人。

理想状态,是挖到一个老板的化身,带领大家伙向前冲,这样的状态需要高过市场价格2倍甚至3倍的年薪,才有可能有这样的干劲,话又说回来了,个体不合理的薪酬,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引起团队成员心理不稳定,凭什么你拿那么多,嘴上“收到、好的”,实际上就等着看你的笑话。在企业中很难大面积出现反人性的管理,不健康的团队状态,必然不长久,更别说推动发展了。

景区难以阶级跨越,自然会受困在某个区间,形成了大中小不同的景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团队成员会逐渐思想固化,在遇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时,很难抓住,最终景区形成了阶级固化。

景区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依靠外力不行,唯一的方法是操盘人、领航人不断的学习,吸取外部的先进发展思想和理念,拥有极其务实的创业精神,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旅游景区都在反映经营困难?

听同行发牢骚居多,深入研究问题极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旅游景区经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认识大量的,全年收入只有300万的景区,每年利润都100多万,照样活的好好的,口罩三年期间都给国家纳税了,虽然金额不大,但是也为社会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认真的分析后,经营困难有那么几个原因:

1.小马拉大车资金少

钱太少了,想做的事情太大了,最终会有几种可能性:

一是加杠杆或者融资后,完成了景区建设,但是后期景区收入无法覆盖利息,最终资不抵债。

二是未完成完整的项目建设,造成建设不均衡,核心产品和配套产品不符,很难良性运转。

这些年对外宣布破产的景区,大部分都是这个原因。

2.认知不够能力不足

有大量的“阶级固化”的景区,发展吧感觉没思路,也没方向,躺平吧日常还有一些游客,这是很多被戏称“半死不活”景区的现状。

大概会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对新时代旅游发展认知不足,未达到平均水准,依然用老思想,拿老办法在经营景区,虽然景区都能够略有盈利,但是能够明显感觉到与时代脱节,发展乏力。

二是尚未形成自己的运营模式,尚无明确的商业模式。这个比较致命,大多在景区发展前期,在没有形成稳定运营模式的景区,都是非常危险的,相当于大学毕业后还没有找到行业方向的小白。

景区的快速发展期,基本上都在景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之后的几年,其中需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扪心自问,甚至有一些年收入5000万以上的景区,只是资源或者交通占优,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模式或者发展方向。

三是物理瓶颈。景区的原始资源禀赋是有高低的,景区的接待空间大小是有上限的,一些空间受限的景区,虽然在软实力上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受困于物理空间,依然会感觉进一步发展困难,但是这个算不上经营困难,是锦上添花难。

四是思想瓶颈。在景区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之后,会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论,在景区高速发展期,会不断的强化之前的思维惯性,但是旅游是创新性行业,整个市场在不断的创新、迭代中,如果之前成功的方法论不再适合如今的时代,那么会再次感受到发展困难,这是思想的瓶颈,是想象力的瓶颈。

3.体制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我自己的第二本书,由于提到了国有景区的一些问题,被打回修改了好几次,希望公众号的吐槽不要被和谐。

国有景区,融资成本低,重建设轻运营,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体量不大的国有景区,最容易出现长官意志,抛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的情况,操盘人想法不同之时,由于领导调动,容易造成发展路线乱套,政策容易不连贯。但是,体量比较大的国有景区,多为管委会形式,成为虽然会出现班子臃肿,业务范围广泛等,但是集体意志非常强,在舍得花钱做营销的前提下,发展速度会略微落后于民营景区,但是异常的稳健。

短期内冲入头部品牌阵列的各种新晋景区,如果想长远、稳健、良性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当地政府组建管委会来整体管理景区,成功案例非常多。

民营景区,擅长景区运营,经营政策灵活性较高。和国有景区不同的是,不太乐意做公众配套设施,除了基础的配套外,仅仅愿意投资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设施设备,国内大量年综合收入45千万的民营景区,经营数据相当不错,每年都纳税,但是却迟迟无法踏入头部景区的阵列,就在这个原因。

上面这个段落,写的都是上半程发展比较成功,下半程无法突破瓶颈,对于绝大部分温饱问题还未解决的景区来说,这是幸福的烦恼,但是景区的发展逻辑是连贯的,每个瓶颈期的突破,都需要明确的方向和丰富的经验。

4.心态不对总想干大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景区也一样。

抖音平台有一句话挺火:有的人生下来就是骡马,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罗马。

景区发展,最怕的是好高骛远,最怕的是世界第一,最怕的是干票大的。跟景区老板聊天,最怕的就是这个老板上来就说“老子这个景区天下第一”,后面基本上找不到共同话题。

翻世界地图,看地缘政治,中美俄天生就是世界大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德国等等只能做区域大国,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家只能抱大腿,抱好了发展的就会不错。

尽管从原始资源到景区产品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大众口口声声流传的资源就更容易做大,有些景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根本做不大,偏偏不切实际的去北上广深杭搞营销,真是不自量力。

见过的“龙傲天”类型老板越多,越发现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你的三观正常,基本认知逻辑正常,已经超过90%的人了,有时候都怀疑这些身价上百亿的老板,都是怎么赚到的钱。

这个段落就不赘述了,广泛存在。

综上所述:

赵本山老师有句经典台词,“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别总说大环境不好,怎么你到哪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旅游景区发展遇到问题,不应该去抱怨外部环境不好,还是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口罩三年中间的闭园期,虽然各个景区都没有游客,但是他们潜在的市场占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奇招妙招,还是狠招厚黑,都脱离不了旅游行业发展基础的发展逻辑。

在我看来,昨天很好,今天很好,明天还会更好,研究宏观趋势的专家,拿着大数据,可以说不太好,但是在景区操盘的执剑人,不能说环境不好。

每次洗牌,都是市场重组的机会。打铁还须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

以上。

近期建了一个同行抖音群

发现旅游相关爆点视频丢到群里

互相激活思维和灵感

有意者可以关注“张鹏远”抖音

我给拉到群里

鹏远说文旅
个人公众号,大部分原创或者转载其他精彩观点,佛系更新,提出一些不一样的文旅行业观点,研究如何短期内快速发展景区,笔者专攻景区的新媒体营销,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