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犎
当我们看风景画时,一般看到的都是青山绿水。但十九世纪的一些著名油画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如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和德•卢戴尔布格《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画中的烟雾弥漫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雾霾。但其实两位画家描绘的是火车进站的景象与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的画面。带着时代的眼光去探究梭罗所处的年代,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处处透露着对工业化的赞美和歌颂。原来是在历经了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殖民地开拓……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仿佛实现了新生,一切都在快速发展中。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被认为是一种上帝才能掌握的力量。时代也在经历着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农业文明在工业化的高效下惨败,追求工业化已成为世界普遍的梦想。文学作品《海底两万里》和《机器岛》的出现反映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观点——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上述种种,都显现出当时西方社会对工业文明的渴求,对城市化的讴歌,对人类力量的赞美。在高歌猛进的时代,充满了野心、欲望、冒险和扩张。民间的思想认为西方之外的,都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原始的,愚昧的。
▲《圣拉扎尔火车站》
▲《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
对工业文明的追求,重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曾经,人们尊重大自然,认为自然有神灵。猎人是历史上最长的职业之一,是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命之一。我在过往的实践中观察到:传统猎人在捕猎工具上的选择会优先选择温和的不伤害猎物的工具比如说“踩桥子”、绳子陷阱等。手作的捕猎工具常常也只是稀疏地放置在大山中为数不多的地方。因为内心包含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传统猎人知晓“取之有度”的重要。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新式猎人选择了批量生产的捕兽夹等工具,一天内就可以铺满整个大山。因为高效捕猎带来的丰厚回报让他们忘却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让他们无视捕猎手段的残忍与血腥。
我们可以看到当工业革命到来时,神灵和上帝被科学理性赶走,祛魅的世界出现了,人们不再尊重大自然。在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之下,大自然变成了地契,成为可以买卖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以梭罗为代表的先知先觉的人们,开始思考当人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而获得像上帝一样强的力量的时候,该怎样面对自然?该怎么去面对社会?又该怎么去面对自己?这是在那个时代中的全新问题。在势不可挡的工业化浪潮面前,梭罗带着斧头走进了森林,居住在瓦尔登湖湖畔。《瓦尔登湖》正显现了梭罗在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哲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梭罗走进大自然,是对工业化浪潮的一种“非暴力对抗”。他站在追求工业化的主流思潮之中,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而在梭罗之外,社会对工业化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伦敦烟雾、工人恶劣的居住环境等,过度工业化带来的恶果随着时间渐渐显露。人们的态度由最初的讴歌赞美,转变为反思和反抗。人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真的给人们带来了解放吗?在此期间,出现了与《海底两万里》《机器岛》迥然不同的作品。如《寂静的春天》将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透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化学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幻想跌回现实。人们总想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但发展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完美手段吗?《增长的极限》则警醒人们,发展是有基础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工业化的反思并没有只停留在书面上,我们看到一批杰出的自然保护主义者做出了行动。如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参与了大熊猫、藏羚羊、西藏盘羊、岩羊、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野骆驼、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揭露了使得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的沙图什血腥贸易。
虽然有人已经做出了行动,但是新的问题却也迎面而来:世界环境问题是少数人的问题吗?是少数精英分子先知先觉就能解决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将目光转回现实,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极端天气与因其所引发的各类灾害,如四川高温,重庆山火,阿尔卑斯山正经历近60年来最大规模的冰川融化等种种都在警醒我们“危巢之下,安有完卵”。 “刚开始,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它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干旱,一个物种灭绝等等,直到这些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需得明白: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不是地契,不是被我们占有的对象。我们与大地是血脉相连的关系。
回顾整个西方社会对大自然的思想的发展,从尊重大自然,到以工业化和理性为美,再到认识到工业化对大自然所造成的种种伤害,最后人们又回到了起点:西方再认识荒野的价值——真正美的是大自然。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的思潮走了一个循环圈,又重新回来了。
如今,重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随着梭罗一起思考:单纯的科学和理性是否能指引我们?我们是否能找到其他途径和依靠。或许,你可以在梭罗两年零两个月的湖边生活找到答案。
图源 / 网络
整理 / 阿静
校对 / 素素
小鹏公益 X 合禾堂 | 生态读书会
由广州市小鹏公益基金会、广州公益慈善书院联合推出的品牌读书会项目之一。旨在以环境教育、科学公益为切入点,每月共读一本生态学书籍。揭开自然科学的神秘面纱,以书为介,号召更多关注自然科学的人打破专业的桎梏,共同以理性唤醒对自然的热爱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