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女子利用飞机延误险漏洞,5年押中900次,获赔300万,结局如何?

文摘   2024-10-31 09:00   内蒙古  

“凭什么规则都是你定?”2020年,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购买航班延误险,押中了900次,不料被认定骗保300万!面对警方的质疑,女子平淡地表示:“我完全是靠实力赚来的,怎么就违法了?”

提到航班延误,许多乘客都感到烦恼不已,时间被无端浪费,心情也随之变差,而曾经的航空业从业者李女士却通过航班延误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李女士最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因“航班延误险”这一保险产品而赚取了数百万的赔偿金。2015年,她还是航空业的一名普通从业者,趁着休假的时间准备去旅游好好放松一下。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乘坐航班,却因为极端天气而大幅延误了几个小时。
当时她购买了一份航班延误险,没想到这份几十元的保险因为这趟飞机的延误竟为她带来了丰厚的赔偿。

航班延误险的保费低廉,但赔偿金额却可以高达数千元,甚至有些情况下能超过7000元、8000元不等。

受到延误赔偿的启发后,李女士决定进行一次“实验”。

她凭借自己对天气预报的敏锐把握和对航班时刻表的熟悉程度,专门挑选了一个航班延误风险较高的航班,并为这次航班购买了延误险。
她的猜测没有错,航班果然延误,她也因此顺利获得了赔偿金。

第一次成功的尝试,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将这种预测方法加以改进,并进一步扩大操作的规模。

李女士决定不再仅限于小规模的操作,而是更加大胆地加大投入,频繁购买机票和延误险。她的操作越来越频繁,随着对航班和天气的精准把握,她甚至会在航班没有延误的情况下,在起飞前选择退票,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于是,她开始将这个计划扩大,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借用身份证件,以他们的名义购买机票和保险。

这个“团队”很快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李某掌控了整个操作流程。

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参与了什么,只是将自己的身份证借给了李女士,而李女士则用这些身份证大量购买低价机票和高额赔偿的延误险,进一步提高操作效率。

这一套操作让她的获利数额迅速增长,从2016年到2020年这4年间,她几乎每年都有70万元的稳定“收入”。

尽管李女士的操作越来越娴熟,但她也清楚,自己频繁的操作迟早会引起保险公司的注意。
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怀疑,她时常选择在航班延误前退票,减少高频理赔带来的风险,她利用自己对保险条款的熟悉程度,保证自己的每一步操作都在“合法”的边界内行走。

她甚至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了每一次操作的航班信息、天气情况和最终赔偿金额。


在李女士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利用公开信息、合法购买保险,并没有欺骗或隐瞒任何事实。

即便航班延误并不是她能控制的因素,但她认为,自己利用的不过是市场中的“漏洞”。

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李女士的行为最终引起了保险公司的警觉。

2020年,保险公司在核查票务数据时发现,李女士及其关联的多个身份频繁购买高赔偿的延误险,且这些人经常在航班起飞前退票,这一异常操作引起了公司的高度怀疑。

保险公司怀疑,李女士很可能是在钻保险制度的漏洞,故意通过大规模购买延误险赚取赔偿金。

随着保险公司的调查深入,李某的行为被上报至警方。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李女士不仅使用了多个亲友的身份证,还使用了虚假身份信息进行投保,她的行为显然有计划,并且持续了数年之久。

警方认定,李女士的行为属于有预谋的大规模保险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已经构成了保险诈骗罪。

李女士不服气地说:“我犯什么法了?保险公司不就是这样规定的,我按照规定办事怎么还犯法了!”
她认为,保险公司提供的延误险本身就是针对航班延误提供赔偿,延误与否并非她所能控制,因此她不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李女士通过借用他人身份证投保和频繁退票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李女士可能面临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处以巨额罚款。

有人认为,李女士的操作不过是利用了保险制度中的漏洞,是一种高智商的“薅羊毛”行为,不应被定罪;但也有人认为,她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应该依法惩治。
但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法律的边界和道德的底线往往是我们不能逾越的红线。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早安温馨问候
关注“早安温馨问候”,道一声早安,说一声问候,听一首好曲,一起迎接美好的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