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亩花木葱郁茂盛,7000多个川西林盘如珍珠般散落其间,生态公园与彩色绿道交相辉映,处处呈现生态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美景。”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来自上海的朱女士留下深刻印象。同朱女士一样,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有超1000万中外游客走进成都,共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共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
成都有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美誉。作为地区生产总值达2.3万亿元,人口超2000万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如何高质量推动城市转型?成都市锚定“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目标,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探索都市现代林业改革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推动林业从“小资源、小产业”向“大市场、大效益”转变,以全省2%的森林资源实现全省近20%的林业产值。如今,已发展成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发展“实验田”。
打出林改政策配套“组合拳”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既是中央和省市确定的的重点改革任务,也是盘活林业资源的重要举措。“累计落实产权面积433.91万亩,颁发林权证97.67万本,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成都市公园城市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成都紧紧抓住明晰产权、盘活资源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系统推进林业资源利用提供了支撑。
成都市印发新修订的《成都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按照“应尽必进、阳光交易”的原则,引导林权交易进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交易平台,规范签订集体林权流转合同,按规定免除出让方交易服务费,有效规范成都市林权流转秩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据介绍,为建立盘活林业资源的制度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今年以来,成都市狠抓“林长制”制度完善,调整更新市级林长名单及责任区域,修订《成都市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林长制培训首次走进市委党校课堂,有力提升了区(市)县林长及市级相关部门更好履职尽责能力。
打造“林业共营制”2.0新模式
累计提供林业相关就业岗位122个,村民“保底分配+二次分红”81万元,户均增收17100元……这是崇州市道明镇红旗村村集体与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以来取得的成果。
“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都创新构建‘集体经济组织+多元主体+职业经理人+综合服务’的‘林业共营制’2.0新模式,为有序盘活林业生态资源注入了强劲动能。”成都市有关负责人说,为建立健全林产业多产合作机制,成都鼓励向森林康养、产品精深加工、副产品开发等发展延伸。积极支持林地股份合作社、国有企业、林业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展林业经营。
据了解,为精准盘活林业资源,成都市向改革要动力,选取崇州、彭州、邛崃等地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服务设施以及森林自然教育用地政策试点,除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外,允许林下空间适当设置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移动类设施,同步建立评估、规划、标准、审批、监管机制,为有序盘活林业资源打开了广阔空间。
为激活林业发展新动能,成都创新林业职业经理人培、用、管机制,搭建院校、机构、社会组织协同育人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吸纳高校毕业生、乡土专家等参与林业经营,明确职称评审、教育医疗、就业补贴等激励政策。
如今,全市已认定初、中、高三级林业职业经理人108名,竞聘上岗82名,吸纳专业人才及团队12个,2名职业经理人获评全国林业乡土专家。在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下,成都林业正成为盘活城乡资源、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社会转型的新引擎“助推器”。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成都样板”
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以森林水果、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为主的经济林实有面积为250.8万亩,年产量达194.28万吨,实现产值165.64亿元,带动47.79万人就业。
“森林是钱库、粮库、水库、碳库,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成都市公园城市局有关负责人说,为加速生态价值创新性转化,成都以良好的林业资源为生态本底,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多元利益联结模式,有效整合村、企、农三方资源。
据介绍,为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康养、疗愈、学习、体验等多元化生态需求,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探索“超大城市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成都围绕培育林业产业园区、推进森林康养发展、发展生态碳汇等市民多元需求,积极打通森林生态价值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
如今,成都市已建设全省首个生态碳汇科教示范基地,开发“碳惠天府”生态类碳减排项目40个,核证碳减排量5.58万吨,成功实现交易。一系列创新改革加持,成都市生态改革红利正加速释放,推窗见景、步步见绿的优美城市形态正绽放夺目光彩,成为探路都市现代林业改革的新实践、新样板。
来源:中国改革报
作者:王 进、何广丙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