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知的是,早在1959年中央宣布特赦令的7年前,有一位国民党高级军官改造积极、在抗美援朝期间,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发挥所长为我党人民军队提出三条实用中肯的建议,为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得到提前释放。
此人是谁,怎样的经历让他对如此美军了解,故事还要从20世纪初中国西南边陲开始讲起。
1902年,吴绍周出生在贵州天柱县一户普通苗族家庭,时值清末民初,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汉地百姓流离失所,云贵地区因为偏远侥幸远离战祸,让吴绍周得以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其父在本地经营着一家小门面,家里衣食富足,仍有余财让吴绍周接受教育。
吴绍周读书上进,成绩优异,读中学时时值五四运动爆发,受这场席卷全国的爱国思潮的鼓舞,他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学业有成后携笔从戎,及冠之年从军报国。
在黔军服役期间,吴绍周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军事理论,提升自己的战斗素养,作战勇敢,受到长官器重,凭着战功不断晋升。
在自身踏踏实实的努力下,吴绍周24岁就跻身营长,作为前途大有可为的青年军官,在北伐战争期间,随军南征北战,先后克复安庆顺江而上沿京沪线直捣徐州,历经大小战役无数,攻城掠地无往不利打得北洋军阀溃不成军。
这支善战之师,既非蒋中正的乡党,又非黄埔嫡系,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蒋介石的刀既对准我党亦瞄准不服从他的国民党左派,同年吴绍周的首长王天培遭遇不测。
树倒猢狲散,不得以,吴绍周重新招兵买马加入国军阵营,成为一名国民党员。吴绍周虽非校长高足、也非江浙乡党、和日本陆军士官出身,但国民党内亦有识货之人。
在一次作战中,吴绍周解救出被我军重重包围的汤恩伯,汤恩伯既是蒋中正的乡党又是陆军士官的“校友”,自1927年便“伴驾左右”,可以说是新右派的“革命元老”。
有汤恩伯做靠山,吴绍周得到赴首都深造的机会,学成归队后他正式升任师级干部,成为汤恩伯倚重的心腹悍将。
抗战时期,吴绍周心怀国仇家恨,先后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重挫日寇,有勇有谋的吴绍周又在高城、长岭岗等战场上连下日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时人谓之抗日英雄,民族脊梁。
解放战争时期,吴绍周在淮海战场驻扎,既是美械军八十五军的军长又兼任着黄维兵团的副司令,是国军主力中主力。淮海战役期间,所谓主力被我党轻易击败,吴绍周不愿抵抗,率部坐以待俘。
建国以后,吴绍周被投入功德林监狱进行改造,心胸坦荡的他知成王败寇,兵家常事的道理,不似一众国军高官对蒋介石心怀不切实际的期盼,积极改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争取重新做人。
听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军直面联合国军时,积极献言献策,凭着对美军教官打交道的经验、对美械性能参数的了解,向中央提出三条建议:
一,应避免在白日作战,相对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白天直面敌军我方优势不大,要在夜间,趁敌疲懈怠之际,发起反攻,论战斗毅力我军远胜美军,应以我之长击敌之短。
二,应避免与美军远程交火,美方火炮数量、精度和射程远在我方之上,陆空齐出火力覆盖是敌所长,近身缠斗才是我方主场,近战才能避免无谓的牺牲。
三,土工作业,战壕掘进,既能起到掩体的作用,又能在不知不觉间来到美军的眼皮子底下,避实击虚出其不意。
最终,战争的结果证实吴绍周战术上的先见之明,建议被采纳的吴绍周于1952年得以特赦,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安享晚年,直至64岁在长沙病逝。